分封制与郡县制简介
中国古代主要有两种制度,分别为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的代表就是周王朝前期,其政治权利的中心为“周天子”,下面分封诸侯,诸侯对天子负责,诸侯再分封士大夫,士大夫只对诸侯效忠,并不直接听命于天子。孔子说的“复礼”指得就是周朝的分封制。
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目睹了周王朝在分封制下导致的权利丧失。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其创立了郡县制。郡县制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人都直接听命于皇帝。
两种制度的优缺点
分封制的优势是由于各地诸侯基本都是同姓宗族,在皇帝皇权受到威胁时,各地诸侯往往能进京勤王,从而保证皇权的稳定。分封制的劣势一是皇帝权利不够,难以推行各种改革。而是诸侯实力强大,存在诸侯谋反的可能。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汉朝的“七王之乱”、明朝朱棣的“靖难之役”......
与此相反,郡县制的优势一是当皇帝感觉很爽,绝对的权利中心。二是地方官员造反难度较大。郡县制的劣势是一旦皇帝不够强势,比如年幼登基或出了有野心的宦官、外戚,皇权极容易落入异姓手中。所以虽然秦始皇雄才大略,但是秦王朝却二世而亡。就是因为秦二世贪图享乐,无法牢牢掌握帝国的权利,致使权利旁落赵高等权臣中。最终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轻易地就颠覆了秦朝的万世基业。
两种制度的选择与平衡
中国历史各朝各代都是在上述两种制度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周王朝亡于权利不集中,秦始皇抛弃分封制,采取了郡县制。秦朝被权臣颠覆,刘邦夺得天下后,又重新采取了分封制。在解决了韩信、彭越等这些有可能威胁到刘氏皇位的战神后,将自己的儿子封至各地为王。但是由于各王权利极大,慢慢有了一套自己的政府运行体质,实力强了难免有篡位之心,最终导致在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王之乱”。随后汉武帝吸取了父亲的经验教训,慢慢削减诸侯的实力,向中央集权转变。随着分封逐渐消亡,最后又引起了王莽篡权及东汉后期整个群雄并起的局面。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政权,采取了一种折中的策略,既要加强皇帝的统治,所以朱元璋废弃了宰相,又得确保天下掌握在老朱家手上,所以朱元璋将他的二十八个儿子封在各地为王。虽然在朝堂之上,通过废除宰相,皇帝的权利得到了增加。但是随着朱元璋过世,孙子朱允炆继位,朱允炆的各个叔叔们实力不断增加。朱允炆想到了削藩之策,只可惜明成祖朱棣先发制人,夺了皇位。朱棣在自己是个诸侯王时,对所谓的削藩可谓口诛笔伐,但到了坐上了皇位,自己也开始削减各兄弟的势力。在靖难之役中帮了朱棣大忙的十四弟宁王朱权,也被从重镇掉到了南昌。宁王的王位传了三世到了朱宸濠的手中,最终还是爆发了宸濠之乱。王阳明平定宸濠之乱,至此成为了“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