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券商工作的缘故,也与投行业务有过一些不痛不痒的接触。但由于我身处的位置不过是江浙地区四线城市营业部的小柜员,所能接触的自然不是什么核心内容,仅有的一点接触来自于一个城投集团的私募债。在这期间,参与了券商、律所、会所的进场,部分现场工作,做了一些提供给募集说明书的research,以及整理工作底稿等工作。真是非常粗浅的认识,但为什么我就此对投行业务感兴趣了呢?我很诚实地说,是因为收入,当然对我而言还有挑战。
作为一个国企员工,一个国企的后台员工,一个老板很好说话的国企后台员工,我总是认为我的工作没有什么挑战性,都是一些机械性的活,比如开户,还有就是一些行政类的工作,比如开展下自查,走一个报备流程,回复回复公司的业务落实。虽然可以学的东西也有很多,工作也可以做得更精致,但总是提不起劲去学习和研究,总是想着混混日子吧。大概是我打心眼里看低了这份工作的价值。当我接触到能给营业部带来丰厚利润也能给自己带来相对高的收入的投行业务时,我立马觉得它是高大上的,这才是我想干的活。
于是,我开始认真思考是不是要努力一把,挺进公司的投行部。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种骨感体现在:一我对投行业务知之甚少,缺少经验;二对自己的学历能力没自信;三我甚至连个像样的证都没有;四...我总是这样,当事情一旦要做出改变,就会变得前怕狼后怕虎。不管怎样,先找本相关的书看看吧,了解下中国的投行业的现状,窥探下中国投行人的真实生活,发掘下要做一个投行人所必备的素质。我带着这样的几个目的,开始阅读《亲历投行》这本书。
一、中国投行业的发展和现状
这里仅引用文中的一段话:“中国资本市场有着很多自己特殊的现象和规律。中国企业的野蛮生长状态造成的公司治理不规范的普遍状态,证监会各种严苛的审核规范下的发行核准制,造就了一批主领同事也造成投行通道首先的保荐代表人制度,行政干预导致的股票定价非市场化以及因此不断进行地发行制度改革”。
二、中国投行人的真实生活
中国投行人的真实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华尔街精英那般穿戴各种名牌、穿梭在云端、住五星级酒店。中国投行人大多是淳朴的,他们可能连续几天穿着一套工作服,穿梭在三四线城市,与发行人单位员工一同工作吃喝,住宿条件也不一定豪华。他们出差不断,项目多的时候一周时间要跑三四个城市,一年365天有200多天在外地。他们按需加班,平常在现场尽调的时候时间会自由一下,但是一旦有需要立马投入慢慢长夜的加班之中,可能是为了赶一份招股说明书。年份好的时候,他们的收入是很可观的,但遇上倒霉的日子,比如IPO项目失败,或者赶上差年份,那么收入就不只是大一点折扣那么简单。但总的来说,做投行的收入一般都还不错,只是大多时候他们会忘记了享受生活。若真如此,那么赚钱的意义好像也不大了。总结起来就是,大量的出差,按需加班,以及无暇顾及生活。(该考虑考虑这样的工作是否适合我)
三、投行人所必备的素质
投行人必备的一项素质是忽悠,会忽悠才能把故事讲好,把故事讲好了,企业和投资者才会买你的帐。书中讲道,忽悠第一招是出大牌,即给一个高级的头衔,让客户觉得“倍儿有面儿”。第二招是技术能力,没有内容说得再好听也只是花架子罢了。投行的忽悠不是单纯地营销,还是很考验技术性的,只有专业技能够硬才能“忽悠”得好。第三招是卖弄关系和资源。这些关系资源可以是与当地证监局来往多,熟悉证监局的动态;可以与多家同类型或上下游企业有过合作,熟悉行业情况;或者是一些酒桌上同行间听来的“风声”。虽然这些关系大多数到最后很可能成为空头支票,但是在项目承揽的时候,在多家券商的激烈竞争之下,指不定哪条关系就成立你最后拔得头筹的关键。
学习能力也是投行工作最重要的个人素质之一。做项目需要的是经验,所以很多东西并不能从书本中习得。领导、同事、其他同行才是学习的最好来源。作者的学习方法是谈项目的时候,做好会议记录,几下业务的知识点,晚上回去再根据这些要点查找相关的法规和资料,日积月累整理成清晰的业务笔记。自然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就上去了。这真的是非常好的值得借鉴的方法。没有谁是生来就会谈项目,只要肯记肯学肯花时间,经验知识技能自然就提升了。另外,作者也特别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亮点,并向之学习。
另外,“细节决定成败”这话在投行工作中同样适用。这里的细节不仅仅是注意招股说明书中的错别字,全角半角符号,更指的是要再细节中发现企业的真相。参观厂房、听技术总监或高管讲解公司的业务和经营,是最主要、最直接获得上述行业内部知识的途径。有时候,还能从与企业员工看似不经意的聊天中发现企业的真相。也只有着眼于细节,才能发现尽调上的某个章竟是萝卜章。
其他综合能力,比如沟通能力、领导力甚至个人魅力也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作为入门,我想先把前面三项素质培养起来便已经可以尝试进入投行工作了吧。综合能力需要在工作中慢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