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新闻这样写的,12月1日开始#上海地铁禁止电子设备声音外放#,还有前段时间京沪动车有“静音车厢”推出。看到此类消息,首先感觉社会在进步,公民素质逐步在提升,为什么这样说呢?做给对比,记得我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是不能随地乱扔果壳纸屑,垃圾要扔到垃圾桶。这是当时写在思想品德课本中的,对于小学生的要求,现在则明显提升了很多档次,比如同样关于垃圾的处理,现在要求分类丢到垃圾桶,虽说很多城市硬件设施还不达标,环卫部门处理方式也有待提高,但社会氛围逐渐形成。上次在公交站牌旁边遇到一对父子,四岁左右的小孩手中拿着刚喝完水的瓶子,准备扔进垃圾桶,看了看垃圾桶标志,奶声奶气的问大人:“爸爸,瓶子应该扔到那种垃圾桶?”大人说:“瓶子可以回收再利用,属于可循怀使用,你扔到循环使用标志的垃圾桶。”这就是大环境不一样,社会氛围不同,人的行为习惯也在逐步改变。
扯远了,回到主题。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手机功能越来越多,打电话,发语音,听歌追剧看视频,很多手机APP随时可供人们消遣,可是消遣的同时需要注意,这些各种软件都是图文并茂,声色俱有,尤其许多小视频,各种夸张的声音音效,随处都可以听到,有人玩的多了也就不太注意场合,身边经常能看到公共场合刷小视频的,追电视剧的,看电影的,如果在自己,这其实没什么,但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公共交通,乘车人多嘈杂,如果有人不顾他人感受外放视频,可能会影响列车报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或者有人想趁着乘车时间小憩一会,你喜欢的声音在别人那里或许是嘈杂的噪声,所以公众场合需要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尊重,这个时候你只需要一个耳机独自享受这些快乐,也可以可以看看文字类的东西,尽量减少对身边其他人的影响和干扰。
现在有关部门立法规颁条例,说明不但大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作为城市的管理者,他们也着手准别解决此类问题,为大家创造更加舒适安静温馨的乘车环境。有人说,立法规出发点是好的,但重点在于后续怎么执行。是的,这话说的非常有道理,一部法律法规,制定是第一步,执行是第二步,无论怎么说,上海12月1日开始实行,事情本身就是进步,对于执行我觉得,不能单单依靠主管部门强制推行,普通大众我们更应该配合执行。只要每个人都能自觉做到,法律法规的意义已经达到了。监督和执行部门必须有,但不能事事需要有人盯着强制执行,那样社会运行的成本太高。社会文明是随着人的自律不断提升的,越是自律的人,自律越多的人,越能形成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反过来促进大家更加的自律,这样和谐社会就不会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