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第十四》11:刚刚好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贵而不骄矜则相对容易做到。”
孔子所讲,不过人生大道。什么是最好的对于道的实践呢?既不是绰绰有余,也不是压根就过不去,而是侧侧身,闪转腾挪刚刚好。
在《论语·学而第一》中,子贡向孔子讨教,“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孔子告诉他,挺好的,只不过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一、内在的好强过外在的好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那是什么,那是外在的表现。贫者在外在表现上能够做到不谄媚、不羡慕他人,没有那么多的欲望。《菜根谭》上讲“贫莫贫于多欲”,意思是说没有比欲望无休止更贫的状况了。只要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控制不了对他人的羡慕,便无法在心灵上“脱贫”。富有者在外在表现上能做到不骄横,也就是对自己的骄横心有所约束,不因富有而使骄横心信马由缰。这些都是外在表现,无论是贫者还是富者,能有这样的表现,都算得上是外在的好。
所以,孔子说:“可矣”!圣人对这种外在的好是认同的。
问题是,还有一种内在的好。没有这种内在的好的存在,外在的好是不长久的,也是身心不一的。这种内在的好便是孔子讲的“贫而乐,富而好礼”。贫也好,富也好,内心里都有更有价值的东西要追求,自然能放下对贫、富外在状况的执著。贫者能找到乐境,富者能好礼,自然也就不执著于贫富了。此时,自心与自身,自己与社会是和谐一致的。
二、刚刚好强过绰绰有余的好
天生万物,各个不同,各自有各自的使命,各自有各自的作用。最好便是刚刚好,因为你刚刚好了,才给别人留下了余地,才让万事万物有了更大的闪转腾挪的空间。如果我们自己是绰绰有余的,那便意味着其他事物空间的拮据。
孔子讲“富而无骄易”,因为他老人家认为“富而好礼者”才是更好的完满的人生。“无骄”和“好礼”占用的资源都是“富”,“无骄”是外在的好,“好礼”也是外在的好,但“好礼”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占有同样的资源,追求和达到更高的要求,才算是讲社会效益的。如果“好礼”是富者的刚刚好的话,“无骄”绝对是“富者”的绰绰有余。
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根本原因便是富有环境是骄奢淫逸的温床。逆推一下的话,消除骄奢淫逸本身就是保持富有的前提。这样以来,“无骄”实际上是贪恋“富”,保持“富”境的措施。这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了。反倒是“贫而无怨”,更有技术含量一些。贫而无怨至少表明主人公是已经直面和正视了“贫”境的。离孔子所倡导的“贫而乐”已经没有多远了。
认真想想,为什么物质财富更雄厚的美国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反倒是物质财富没那么雄厚的中国率先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贫和富,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靠数字或者财富能够拉平的概念。就其成因而言,有着相当的复杂性。如果忽视这种复杂性,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是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脱贫的。中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提出要下绣花针那样的功夫精准扶贫。一批又一批的扶贫下沉干部深入到乡村、街道、贫困户,精准分类,精准施治,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或财富能够取代的。
最好不过刚刚好,刚刚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