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热评“杨幂”转型失败,由她所扮演的“关雪”只会瞪眼、怒吼,演技浮于表面,没有深入人物内心,挖掘人物个性。李少红导演曾对杨幂的表演有过一段比较客观的评论。她认为,杨幂从小就生活在摄制组,她对表演有一种程式化的理解,快乐就是“哈哈哈”,悲伤就是“哇哇哇”,没有动脑筋去思考人物到底该如何塑造。无可厚非,程式化的理解对于同类型人物的演绎问题不大,但“人”是不可复制的,是千变万化的,是独一无二的,这种一层不变的表演当然不能打动人心。但,杨幂是位多么独立、自主、美丽的女性,打破舒适圈,突破瓶颈,势在必行。虽然,初次尝试有坎坷,正常。但这种敢于一切归零,敢于突破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学习。
同样,身为一名教师,在日复一日的常规教学中,我也不经意的形成了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机械的备课、批改作业、讲评总结、家校联系,行政管理,淹没于日常杂事之中,进步甚微。当然,也会想着去转型,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价值。
作为一线教学的老师,鲜活的课堂就是我们的主阵地。每天,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汲取营养,在灵动的课堂“生成”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每一堂课都坚持写下教学反思。可以围绕“这节课亮点,不足,怎样教的更好”来构思每日的教学反思。用结构化的形式,把每一堂课都储备大海的一滴海水,汇集成知识的汪洋。沉淀下来,弄清楚每一堂课知识的来龙去脉,把知识的生长点、延伸点罗列出来,作为这节课的拓展。再往深处想,还可以把同类型的知识点后面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数学文化进行挖掘,总结知识背后的精神内涵。
其次,光有输出还不行,还要进行大量的输入。广泛阅读是大量输出的前提,大量阅读专业相关的书籍,比如:教育杂志、教育专著、教育类公众号、抖音账号等,从多方面扩大自己的信息量。遇到同类型的主题,有话可说。道理都懂,难就难在如何去执行。每天繁杂琐事处理不完,根本没有时间去静下心来阅读,更别谈枯燥无味的专业文章了。每每想要看书,手却不自觉的拿出手机,开始“刷”短视频。仿佛在这种“多巴胺”的享乐中才能释放自己,让自己得到休息。成长是“痛苦”的,会面临很多的阻碍;成功是“艰难”的,会面临无数的挑战。归根结底还是“自律”,从零开始去做,抛开“无谓的社交”、抛开“低沉本的享乐”,合理规划时间,在日复一日中坚持。
坚持“天天阅读”、坚持“日日动笔”,留心观察身边的教学细节,留心观察身边的新闻热点,成为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在字里行间中表达自己的思想,缕清自己人生的思路。相信自己,慢慢的,表达就会流畅、自然,有思想且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