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佛经的人会发现,佛经开篇基本上会用“如是我闻”开启,“如是我闻,佛在……”,对于“如是我闻”解经人有专业解读,而我在此只想以“如是我闻”浅谈关于沟通。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离不开沟通,言行、创作、艺术表达……都在传递我是谁?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表达的精确度与精微度,没有通过有效训练的人的表达是粗暴、粗陋、筒单、随性、自我的,这样的表达势必在人与人之间产生误会、伤害乃至危及自他生命之存亡,可见沟通之重要性!
圣雄甘地带领印度人独立出来用的不是暴力而是非暴力的沟通,那些能在人世闯出一片天地的人能游刃有余穿梭于世无一不是沟通的高手,有效的沟通不只在关键时刻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关键时刻救命救国。
“如是我闻”,言简意赅地表述完沟通之精髓。首先什么是如是?如是即如其所是,即不带着任何情绪色彩批判色彩不带我个人知见的客观如是,很多人看不清真相被幻相冲晕脑袋,只因有我,是故无法做到如是。
每个在人际关系中不能游刃有余自在的人,要么无法表达自我,要么听不懂别人表达,这两者皆出自在自我世界没有扩容无法站在对方语境,也即其本身的理解能力有偏失故而人为站在自己世界的结果。
人生中要能清晰表达自我,成长扩容是必修的功课,如是理解能力的提升才不至于产生沟而不通的现象,那些仅限于情绪表达的人很容易受伤的人无非除了用情绪还在于自身语言的苍白,因为无法用共同可知的语言来精准表达自身,所以只能用简单而粗暴的方式创造自己受苦的一生,更有甚者把身边的人带入痛苦的深渊。
一个能表达自我的人以及能听懂别人的人都是生命扩容的结果,人生怎么扩容,读书交友都很重要,它们最大的好处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经验,而顺畅的沟通让这一切变得可能,顺畅的沟通在于首先明白自己讲话的目的,我在表达什么?情绪、情感、信息传递、增进理解、需求……很多人与别人沟通其实是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可能只是压力下情绪的宣泄。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发现,一个人如果从小生命受压,那么其表达会偏向证明自我,偏向情绪的发泄,过度敏感,高强的自尊、自我中心等;一个人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则能顺畅表达自我需求,能平和地与人相处,这样的人容易实现自我价值,只因他不需要为了自我证明让自己受伤,也不会因为情感破口把自己的短板带给身边最亲近的人。因为爱不只是一种需求更是一种能力,从小没有得到爱的人要剪断过去阴影发展爱的能力才能给予自他幸福。
一个人要从过往创伤中走出来并发展出爱的能力,首先调整信念系统,要知道个人信念系统是环境的产物但并非就是真理,就比如就算你限于黑暗这个世界依然存在光明一样。既然信念系统是自身环境的产物而非真理,我们就不应该受限于过去环境影响带来的信念系统一直影响自己的人生,对于没有被爱喂饱的人群,他要学会假设别人是爱他的,他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注意力焦点于爱中,从而重塑自己的反应模式,否则他们无法因纠正自身偏失而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从波粒二相性原理,每个人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以上所述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调整自己,要知一个巴掌拍不响,在调整好自己的前提下知道沟通中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我只管活在自我世界,我只管说别人听没听懂我不管,当别人真没听懂又埋怨、责怪、怨恨别人,对于主动沟通的人,沟通有效性从对方回应中来,让别人听懂是主动沟通者的功课,就正如老师的教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样。如果一个人能在让别人听得懂上下功夫,他就能听得懂别人所讲,只因别人即沟通的对象我们所遇的每个人他们如万花筒每个人不同,让别人听懂或听懂别人所讲的前提都是对人的理解能力作为基础。
我们每天看似要与无数人打交道,其实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群都有其相似性,读懂一个人就读懂一群人,看似你要面对庞杂人群其实又变得简单,而更筒单的是我们都有生存、陪伴、关爱、尊重、价值实现的需求,当我们把这一切又回归人性需求我们就发现其实我们都一样,因此最简单的莫过于发现自己是人对方也是人,对人性的充分理解是沟通能力的真正核心之道,如是在建于双方平等的生命前提下,沟通的效用除了是增进理解更是为了达成自他之间的需求平衡,以即共赢之道。任何一个人想以强欺弱最终都会秧及自身;任何一个人想永远扮演受害者儿戏并以此掌控别人的人最终都会被厌弃,因为一切不合平衡之道的路最险,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因为以为取巧可站便宜……呵呵……所不知天道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佛经中的 “如是我闻”教我们真,教我们如实面对人生看清现实,教我们脚踏实地去过每一天,如是便得真正的大智慧。愿我们都能用真用心用情用爱去过完这短暂而不可得的宝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