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大学那会儿,妈妈就在着手给我准备嫁妆,到现在已经毕业七年有余了,妈妈还在琢磨着想上个班,给我准备嫁妆。
1、织布机里的爱
妈妈为我准备的第一份嫁妆就是用人工织布机纺织出来的床单,那会,纺织机可是个稀罕的老古董,我们那只有李奶奶家有,妈妈也并不会织布,所以,也是跟着奶奶辈的边学习,边给他们跑跑腿,妈妈学东西快,腿脚利索,也很勤快,所以,这一来二去的很快就上手了,说一就是二,立马买来线子,筹划着和长辈们一起搭个伙织起布来。
记得当时妈妈一上机就是大半个天,有时候甚至一整天,连饭都顾不得吃,每天上机的时间十来个小时,不带喝水的,因为怕上厕所,有时候来个邻居聊个天她都顾不上。
那时,我很费解,至于吗,又不是没时间,干嘛这么猴急猴急的,"这些东西都是要给你讨个好彩头,所以,要一气呵成,不能炒现饭",原来还有这个讲究。
那时,妈妈就是“低头族”,她眼里只有我的嫁妆,心里天天在酝酿织个什么花型,配个什么颜色。
那时,整个屋子里只有织布机咯吱咯吱的声音,还有她自己偶尔的几句喃喃自语……
其实,织布的过程需要一直坐着,双脚也得一上一下不停的踩着踏板,眼睛要一直盯着穿梭在线子之间的梭子,双手随时“接招”,“接招”的同时还得快速“出招”,并且保证手法、力道、方向精准,否则梭子就容易串位。
也就是说这一天下来,双腿需要持续发力,双手和眼睛要跟上速度,最难受的是颈椎和腰,就是这么几个动作,妈妈每天重复十多个小时,而我无法用数字计算这样的动作一天到底有多少遍,更不愿意去算……
妈妈是个善始善终,追求完美的人,每块布料完工之后她都会统一清洗一遍,然后一律叠的整整齐齐的保存在当年外婆给她的嫁妆——凤凰牌的带密码锁的大皮箱里。
偶尔有邻居过来欣赏,妈妈也是乐此不疲的拿出来"秀一番",只要见过的都是“啧啧啧的连连称赞”,妈妈谦虚的同时,也是笑的合不拢嘴。
2、千层底儿的鞋
我的第二份嫁妆就是手工拖鞋和保暖鞋,这是妈妈的绝活,样子做的好看,精巧合脚还舒服。
做布鞋得先找个硬纸壳子剪出一个脚一样大小的样板,然后把不穿的且质量好的旧衣服裁好,再用米糊糊进行黏贴、晒干作为鞋底,鞋面(也叫鞋帮)是买的灯丝绒的布料,图案有龙凤呈祥的,有喜结连理的,有牡丹花的,还有动物卡通的,好多个系列,颜色中国红偏多(一来她本身就喜欢这个颜色,二来是想讨个吉利),也有卡其色、蓝色等等,当然,还有一部分男式的。
鞋底最先是用一层一层布料用米糊糊敷好在缝合在一起的,后来这个不流行了,也不实用,妈妈就买了泡沫做鞋底,然后一针一线的把鞋底、鞋面缝牢,这些个都得手劲儿大,所以有时候,实在拔不起针索性就用牙齿咬。
而这样一低头就又是个大半天。我无法用数字来计算一双鞋需要缝多少针,她又得借助牙齿来咬多少次,我不愿意再往深了想……
这些活儿一般都是大冬天来做,因为这个季节家里事儿少,而南方没有地暖,那时候我们家也没有空调,再加上妈妈本身就是手脚冰凉的体质,但妈妈好像忘记了寒冷一样,直到每次晚上睡觉我碰到她凉的跟块冰似的脚时,才发现原来她不是不冷,她就是硬生生的扛着在……
3、绣花枕头里的祝福
我的第三份嫁妆是绣花枕头,几十对了,有花开富贵,有龙凤呈祥……
而那一大块部上密密麻麻,五颜六色的花型图案同样是一直低着头,一针一针的绣出来的,我依然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绣了多少针……
现在妈妈不再给我准备这些"落后的嫁妆了",她认为买的更好看,更有档次,也显的大气,所以,又想着去找个地方上上班儿,存点儿钱,好给我买些嫁妆,也好提前在我出嫁时准备些红包……
在古代,嫁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女儿哪怕不花夫家一分一毫也可以过很好,这样在夫家才有底气不用看当家人脸色。
对啊,我这个没什么特别多的文化的妈,无非就是希望她的闺女以后能幸福过日子。就像那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想到这些,我不禁湿了眼眶……
七年前的妈妈还跟个姑娘似的,一头乌黑的头发,皮肤也白皙光滑,不见半点皱纹;
而今,满头的黑头发已经小面积的花白了,脸上多了些皱纹和老年斑,连小侄子有时候都说她是个老太婆了;
视力也大不如从前,每次视频她都必须眯着眼睛把手机拿近了,才能看得清楚视频里的我;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这么多年,我习惯了每次回家睡到自然醒,就能吃到冒着热气儿的可口饭菜;
习惯了妈妈一个人每天在厨房忙碌的身影;
也习惯了站在自以为是的优势区去嘲讽她们思想落伍了;
现在想来,妈妈却在我麻木的,自以为是的,理所当然的习惯中猝不及防的老去,而我成长的速度早已经被她老去的速度甩的远远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愿天下父母健康幸福,喜乐平安。
孝心不能等,愿天下子女都能及时行孝。
结束语
这篇文章我琢磨了将近一个月,先后看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伊朗电影《小鞋子》,还回了趟老家,试着卸掉长大后在家人面前的自以为是,然后耐心的倾听爸爸、妈妈的话里长,话里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