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拉面,想必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兰州拉面。因为兰州拉面的普及程度相当广,我年轻的时候做生意跑过东南西北很多城市。每到一地,下了火车,火车站众多的小吃店里,必定少不了兰州拉面。后来普及到了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
对于兰州拉面的做法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是用蓬灰和碱水调的面,它的面带着淡淡的黄色,汤是那种油油的淡黄色的清汤,在上面铺上几片充满回族气息的香香的牛肉,再撒上香菜,油辣子,味道特别鲜美。
除了兰州拉面,我印象中最深的是河南的羊肉烩面,它其实是宽宽的扯面,但也属于拉面的一种。它的特点主要在汤的醇厚,用羊骨头熬制的面汤,特别鲜香。每到河南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吃碗热热的香气扑鼻的羊肉烩面。
不过,拉面并不是北方的专利哦,我们家乡也有拉面哦。我们金华就有金西以汤溪、罗埠为代表的油拉面,还有以金东我的老家曹宅镇命名的曹宅拉面,现在更出名的是雅畈拉面!
因为我是曹宅出生,从小耳濡目染,我也学会了做拉面,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曹宅拉面!
我们曹宅拉面究竟始于什么时候,好像没多少人说得清楚。记得是在八十年代初期,正是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国家开放好多政策,农村的自由贸易也真正放开了。曹宅的老市基的广场上,开始有了一两个做拉面的摊位,后来慢慢吃的人多起来,做的摊位也增加了几个。
曹宅拉面的做法其实蛮简单的,面粉里加入少许盐,用温水和面,然后醒上半个小时,夏天可稍短,冬天可稍长。最原始的曹宅拉面,只用清汤。摊主出摊前,会在家里,事先炒好榨菜肉丝,和咸菜肉丝。到了摊位上先和面,和面是个力气活,拉面的面团,要翻来覆去和很多遍才能收手,这样和出来的面团,才会特别有劲道。
待面团醒好了,摊主再用擀面杖,把面团擀开,锅里烧上水。有吃客来了,就用菜刀沿着擀开的面团,切出几条四五毫米粗细的面柱子,待水开后,先在盛面条的碗中,放入少许盐、味精和熟猪油,再舀上一勺开水,这就是面汤了。然后把几条面柱子缠绕在不同的手指上,一边拉一边在案板上“咣咣”摔打,拉扯成细细的面条,放入已开的锅中,待再次开锅,面条全都浮起,捞到碗中,再再浇上榨菜或咸菜肉丝,撒上些许葱花,一碗肉丝拉面就完工了。也可以不用浇头,就撒点葱花,这样的就叫光面,价格也便宜许多。
起初,早餐吃拉面的基本上是在曹宅镇上上班的医院啊,供销社啊,区政府等上班的公职人员,中餐是来赶集的周边的村民,和外地来的商户!像我们这种普通人家,一般是有客人来了,家长没时间做饭,就去买碗肉丝面招待客人!而处于正长身体的我们,只能在旁边咽口水。
后来,整个经济条件好起来了,家里懒得做饭了或者没什么胃口吃饭,就到市场上去买碗拉面,吃拉面也成了寻常事。
曹宅拉面不像兰州拉面,因为面团和得比较硬,所以拉的时候会“咣咣”得敲得特别响,做出来的面条也特别有劲道,特别香!因此好多人都喜欢叫摊主不要拉太细,为的就是这份嚼劲儿。
曹宅拉面的除了麦香浓郁,特别有劲道,还以它的量特别足而闻名,跑长途的货车司机,过路的客商路过曹宅,都会歇歇脚,吃碗拉面再走,城里的好些年轻人,休息日会特意凑上几个好友,骑自行车到曹宅吃碗拉面!
所以八九十年代,曹宅的拉面曾经红遍整个金华地区。做拉面的这些摊主,都靠着这碗拉面,造房子,娶媳妇,好多后代到城里开了商铺。
后来,曹宅拉面更新换代,都学着城里的洋气做法,做起了过锅拉面。但是我们这些老一辈的食客,都觉得没以前的清汤拉面好吃。现在曹宅也没有那种清汤加浇头的拉面了,都是过锅面,配上大排,荷包蛋等等!有时候和闺蜜特意回去吃拉面,但再也找不到那种味道了。
今天早上我特意早早揉好了面团,然后用猪肉和冬笋炒了浇头。
待面团醒好,擀面、切面、拉面,烧煮一气呵成,做了两碗清汤冬笋肉拉面,虽然面条也有劲道,嚼着也香,冬笋肉做的浇头也不错,但是还是吃不出从前老市基曹宅拉面的味道。
或许是现在吃的美食太多,人的口味变了。或许我们对老味道如此的执着,也只是我们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念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