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着热门书单买回来一大堆新书,可几个月过去了,书上都落上了一层灰,却还没被翻开过一次。
趁着新买回来的热乎劲儿,一鼓作气读完了一本书,等合上书本,脑中一片空白,竟不知书中所云为何物。
而有的书,读过之后,竟会有怅然若失之感,久久都无法让人将情绪抽离出来。多年以后,你仍会想起,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你曾因那本书微湿了眼眶或长叹一声。
这样的情景,每个人都有过吧?
1.为何而读?
哪有那么多为什么,读书不过就是为了独处时不孤单,在人群中不迷失自我,在偶尔想要写点东西时不用搜肠刮肚。
读书,本就应该是一件平和、宁静又不带功利性的事。
市面上有各种专业和类别的技巧性的书,这些书能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阶段,教会我们许多方法。
而经久不衰的中外名著,是需要读者细细品味,也能真正带给我们气质上的沉淀的。
扪心自问,你读书是为了什么?
如果是为了学到技巧,学会方法,那读过之后别忘了去实践,千万不要纸上谈兵。
如果是为了打发闲暇,充盈内心,那最好读名著而不是艳俗网文。
如果只是为了拍几张照片发到社交网站上,假装文艺假装努力,那对不起了,我们不约!
也许会有人说,“我也想读书,可就是静不下心来”。其实,静不下心来才更应该读书,因为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会静下来。
2.如何选书?
明确了读书的目的,接下来,就该去选一本适合自己的书了。
实体书店、网上书城、kindle及时手机上各类电子书APP,五花八门的渠道,让人更加容易在浩瀚的书海里迷失了方向。
选了几本书,等真正仔细读时,才发现并不是自己最想要读的那一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好不容易点燃的读书热情瞬间被熄灭。
选书时,要做到“五看一不看”。
一看书名。
大部分书,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内容属于哪一类。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看便知,是历史书;《湘行散记》明显是散文随笔集合成册;《羊脂球》《变形记》,则是小说;《如何实现有效社交》,摆明了就是教人社交的干货;至于《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上过高中的80后,大概都不陌生吧?
二看标题。
在书名已经吸引了你的前提下,迅速浏览书中内容便是当务之急了。
实体书店选书自不必说,翻开来看就是。若是在网上选书,大多也都提供了目录,完全可以通过目录中的章节及标题设置,了解主要内容,看是否为自己所需。
三看作者。
明星效应存在于任何领域。
人气作家的签售会现场,常常有粉丝早早排好了长队等候;作家本身,就是一块招牌,每每出书的消息一经传出,就会有书迷翘首以盼。
至于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家,那活脱脱的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啊!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读者心目中神一般的存在。
四看书评。
书评可以是任何形式,也可以来源于任何渠道。
身边朋友分享交流的读书感悟,或是网上看到的各类文章,都可以帮助读者从多角度全面了解书的含金量。
五看版次印次。
很多人不读书或少读书的理由,都是没时间。既然如此,就把有限的时间花费在最经典的书上吧。
好书如同好酒,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图书在出版印刷时,都会表明版次和印次。
比如被誉为万千东野迷心中的无冕之王的《白夜行》,可以清楚地看到,“2008年第1版”、“2013年第2版”,以及“2017年6月第83次印刷”的字样。
但不可过分迷信这一方法。比如这本《史蒂夫·乔布斯传》,我购入较早,当时还是第1版第1次印刷,到现在应该不止这个数据。
不看封面。
世面上有些书,在营销宣传方面会有些“水份”。很多书在封面或是腰封上,都会标出“全球销量XX册”、“知名作家某某推荐”,或是写满了著名媒体的溢美之词。但其内容,并不见得如传闻那般。
反之,也不能因为封面简单朴素,便认为书中内容也索然无味,以免错失佳作。
3.读书何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说不能带着功利心读书,但书本中学到的东西若不内化实践,那便始终还是别人的,不能算是真的会读书。
如何检验你读书的成果呢?
“写”书评。
不论是干货类还是散文小说类,读过之后,如果你能复述其中主旨、情节或是表达自己的见解,那才能说明,这本书,你是真的读懂了。
但若想读透,恐怕一遍也是不够的。
书评,可以是三言两语,也可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可以写出来,也可以说出来。
就像一部影视作品播出后,总会有经典语录广为流传;一本书读过之后,也该有些语句,或是情节,深深打动了你,并被你铭记于心。
比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朱砂痣与蚊子血,白月光与白米粒的对比;比如《追风筝的人》里,“为你,千千万万遍”;比如《小王子》中,小王子与玫瑰、狐狸之间的驯服与被驯服;比如《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与《葬花吟》……
认真读过的书,总会发现,有能打动你的一处,值得你回味、铭记、分享。
当你将自己的所思、所感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时,你收获的不仅仅是朋友圈的点赞,也不是旁人艳羡钦佩的目光,而是一次自我复盘和升华。
因为你经历了阅读、思考、归纳、总结、输出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读书,并不是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最后一个字,就叫读完了。
没有写过书评的人,你只是在假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