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由:心理学,大学伊始就开始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期间也在网易公开课上学习不少心理学公开课。涉猎过包括积极心理学、成长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群众心理学等等。心理学,给我的感觉,和古代圣贤追求的“内圣外王”其实是很大的共同点的。而这次学习的《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更是如此,通过对人生从幼童、青年各个时期所经历的事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周围的人际互动、自己内心的波动,综合起来的“传记”,来描绘或者解释,“你为什么是你?”、“诸葛亮为什么成为’千古之相‘?”、“幸福的人为什么会幸福。”等等各种有趣而实用的问题。况且我一向都有写日记、写写心情、记录一些事情的习惯,这和心理传记学的方向和研究内容是共同的。所以很有缘、很惊喜地开始对这本书的学习。
心理传记学研究的素材:1.所研究的人(假设你自己)的有代表性的话语;
2.发生在自己身上有代表性的经历、遭遇;
3.自己的日记、博客等等有记载性的资料;
4.关系网中的影响和评价:父母、哥哥、姐姐、较好的亲戚、好朋友、好兄弟、好同学;
5.所处时代的背景、文化的影响、时局的作用。
补充:马克思曾说,“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确实是如此,心理传记学研究的也是这一切关系对一个人的作用(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
具体事例:
一.诸葛亮,为何成为“千古之相”?
1. 遗传上或者说家庭背景: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官至泰山郡丞,现在算来是“副市长”;其祖父诸葛丰是东汉王朝的司隶校尉;其兄长诸葛瑾担任东吴的大将军一职,官职仅在上大将军陆逊之下。从父辈、祖父辈、兄长的官职来看,诸葛亮本身就是自带金钥匙出生的天之骄子。从基因遗传来分析,能在古代“学而优则仕”而担任官职的人,考取功名的角度来分析,他们都有正常偏上的智商;从在官场稳住混得下去的角度看,说明他们的情商、为人处事确实可圈可点。因此可以推断出,诸葛亮在遗传上就已经是一个聪颖、有情商的人。在家庭背景来看,就已经是一个“官后代”。
2.时局的作用:当时曹操因战事不顺,而迁怒于民,于是对徐州发起了屠城,十万人被无辜地屠杀。老家在徐州的诸葛亮,深刻地体会到了当时的动乱是多么地残忍、体会到了老百姓的性命如此脆弱,从而确立了他自己为民请命、以民为本、拯救百姓与水生火热之中的使命。
3. 友人的帮助:首先是庞德公对诸葛亮的厚爱和称赞,誉其为“卧龙”,为其美名铺开了道路。之后其友人在刘备面前恰到好处地举荐。当然,大才修成之前,诸葛亮曾以“管仲、乐毅”自居,尽管众人不认可,所幸有一、二知己非常信任、肯定他,给他精神上莫大的鼓舞和支持。
4. 他自身的努力:如他所言“才需学也,不学无以广才。”可以得知,他非常好学,而且学习的知识非常广泛,对儒家、道家、佛教、诡异辩论等等各色知识都有涉猎和学习,王阳明有很多共同点,都是一个集大成的学者、谋士(当然,王阳明就更厉害了,文能开创心学、武能骑马射箭统帅大军剿灭叛乱)
5. 他性格上的优点:诸葛亮曾把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孙权等君主的品德、军事力量、优劣势等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而确认了军事不占优势却品德让人敬佩的刘备为自己以后的明君。并且,尽管诸葛亮和刘备很早就相识,但诸葛亮却不急着去投靠,而是继续“躬耕于畎亩”,默默发育、”把自己炒得香香的“,直到28岁才“三顾茅庐“这一佳话。所以看得出,诸葛亮的性格,君主的选择已经显示了他善于对比、总结,能够理智地做出人生的重大选择(婚姻也如此),耐得住冷板凳等等的性格优点。
6.等等......
综上诸多原因,使得诸葛亮成为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妇孺皆知“的人物。一下子豁然开朗,历史名人果然真的不是一般人,真的有其成为历史名人的原因,有他自己的天时地利人和。
之后这本书还有很多案例的,有奥运冠军刘艳青、有豪放阔达的古代词人苏轼(我喜欢)、有台湾客家女诗人芳慈、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非常优秀的大学生A等等。因为小时候去电玩室里面玩的最多就是”三国战记“,对诸葛亮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才单独把他的事例写下来。
总结:
(一)
通过他人的心理传记的学习,明白他人为什么会是如此、他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优秀的性格、能力、情商。例如大学生A经历了红斑狼疮不治之症的时候,满脸”红色蝴蝶“,熬过低潮期之后,仍能说,”我要像正常人一样活着,别人能够做的事情我也能做。“也能对自己自嘲,”家里种田本来就不易,有吃有住能健康我就很满足了。“的知足常乐、贫穷却不卑贱的性格,还有她处事的准则,”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用胸怀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事,用智慧辨别两者的区别(她的境遇包括家境的贫寒、疾病的多次打击)。“等等,让他们融化为我身体的一部分,对我的思考方式、视野、格局都是有潜移默化的指引作用。
(二)
同时,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坚定了继续把自己人生的经历书写下来的计划(很好奇未来的我会是怎样、写5年日记的我会是怎样)。也明白,如何去了解自己?答案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言语、自己的经历、他人的评价、自己的日记、当时的时代背景等等来分析,进而得出一丝痕迹。同样,你想了解一个人,也是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去分析,进而得出这个人品行如何、是否值得深交等等。举个栗子,例如找人生伴侣,妈妈说,”在家排老大或者中间的才适合,最小的不适合你。“简单的话语,包含了巨大的信息,暂且不判断这句是不是对,在家排老大或者中间的女生大概率上是特别懂事、很会照顾他人,这是由于他们的家庭关系(要照顾自己的弟妹的经历)磨练出来的。从一个人的经历、举止来得出一个人的品行。
(三)
我也明白了,很多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为什么我们都渐行渐远了。因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和什么样的人走在一起、靠在一起“。不是说小时候的朋友不好,而是说我只是在不断向我想成为的人的那个方向靠过去,你们也在往你们想去的方向靠去,进而我们就各分东西、分道扬镳。这并不是坏事,君子之交的淡淡情谊仍在你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