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在弟弟林恒为国牺牲后写了首《哭三弟恒——三十年空战阵亡》: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
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
林恒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本想从事实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放弃了梦想,毅然报考中国空军航空学校,在一次激战中被日军击中,坠机身亡,年方二十三岁。他的机械梦尚未开始,就已结束。
战乱的时代容不下他小小的梦想。
我们都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渺小的我们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难以逃脱。
在和平的年代,我们不用担心头顶的飞机会投掷炸弹,不用害怕突来的敌人把子弹射入我们的胸膛。
然而社会依然有各种黑暗,各种弊端,就像太阳里的黑子一样。
我们焦虑,房价高企,工资的增长总也赶不上房价;教育不均衡,名牌大学的门槛越来越高;
我们害怕,害怕失业,害怕被时代的列车甩出窗户;害怕生病,害怕一病不起失去经济来源。
在焦虑中,我们拼命追逐,在害怕中,我们失去勇气,渐渐地我们忘记了最初的梦想。
在这浮躁的世界,清华毕业的建筑师万静雅就像一股清流,她的一篇自媒体文章《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曾刷爆微信朋友圈。这本《拿你所有的,换你想要的》延续心灵鸡汤风格,语言平实,记录了她的求学、爱情、工作、家庭,她的所思所想。她的文字有温度,就像一杯温牛奶,温暖你麻木的双手,抚慰你焦躁的心灵。
整本书有一个主旋律,就是“世事维艰,从爱出发,不忘初心”。
万静雅身为女建筑师,被工作百般蹂躏。方案被外部政策轮流枪毙;现场有永远解决不完的不按图施工问题;怀孕时大着肚子、戴着安全帽,在工地灰头土脸地查材料样板……她依然热爱建筑,看到自己设计的项目从图纸变成实体,就像母亲诞下了自己胎儿一样自豪。纵使工作虐她千百遍,她仍待它如初恋。
万静雅的爱人李理也是个为爱折腾的主。高考时幸运地进入了课程轻松、毕业容易、前途无量的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却心系物理。为了学物理,通过“变态”的转系考试从国际关系转到物理系。本硕毕业后没有从事高科技研究工作,也没有从事多金的金融工作,选择了他最爱的基础教育。当老师活多钱少,但一聊起物理,李理就两眼放光。
“男怕入错行”,现在男女都一样。选什么工作?去哪工作?这涉及到方方面面,非常难以抉择。
有的人选择赚钱多,有的人选择轻松,有的人选择离家近。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从事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更幸福了。
现代社会似乎习惯用赚钱多少来衡量成功与否,升职称,买车子,住豪宅,似乎只有这样才叫成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幸福。每天工作有8个小时,占据一天的1/3时间。如果生命中1/3的时间在花费在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事上该有多痛苦啊!
1995年爱德华·德西(Edward L. Deci)和理查·里安(Richard M. Ryan)提出自我决定论,重新诠释幸福感。理论提出人有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胜任需求三大基本心理需求。简单地说,自主需求就是我自己想做,归属需求就是我被认可,胜任需求就是我有能力做。
如果我们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自主需求、归属需求、胜任需求都被满足,即使钱少一点,忙碌一点,那也是幸福的。
似乎大家都渴望财务自由,然后呢,再也不干这讨厌的工作了。可为什么一定要财务自由以后呢?
李笑来说过,财务自由的本质是时间自由。
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即使被生活所迫从事了一份不喜欢的工作,也可以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为爱付出,再辛苦,也是幸福的。
《拿你所有的,换你想要的》里,作者还分享了她在清华求学的故事,和老公的爱情故事,在四川地震灾区做志愿者的故事,生儿育女的故事,孩子教育的故事……絮絮叨叨,就像一个老朋友向你倾诉。
更多详情请看《拿你所有的,换你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