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雪琳 编辑/小夭
云合数据的监控平台自2016年初开始全量覆盖视频平台播出的连续剧,随后囊括了综艺、电影。另外剔除花絮预告片干扰,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排除异常点击量的正片有效播放算法也在2016年的第三季度成熟。
两年的全量网播数据积累,让我们在“xx小时破亿”,“单日播放xx亿”的喧嚣中保持冷静。早在2017年初,云合数据就指出连续剧线上播放的真实增速,远不如前台点击量增长反映出的灿烂。而最近两个季度全网连续剧正片有效播放总量,同比、环比均为负增长。
这让我们不得不警惕,连续剧网播“野蛮”增长后的拐点,是不是已经到来?
站在观察连续剧线内容线上变现的角度,我们更关注与每集x万的版权采购模式对应的新剧集均播放表现。观察版权剧的主要构成,即电视剧(网台剧)的网络播放,我们发现,自2017Q1,新上线电视剧的集均有效播放已连续下滑4个季度;在2018Q1,同比下降45%。
考虑到电视剧网播版权价格持续走高,用播放表现来度量平台购买版权的回报,平台的投入产出比显著下降。
表面上看,也许是由于最近新上线作品没有出现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乔传》这样的网播“爆款”。但新上版权剧播放表现下滑是因为作品不够“爆”,还是源于用户的时间发生了迁移,值得思考。
2017年下半年开始,云合的大数据平台开始覆盖短视频数据,至今覆盖了包含快手、抖音在内的全部主流平台。长短视频(接近)全量数据,让我们能够第一时间感受行业变化趋势,也为连续剧播放的下滑找到了可能的一个影响因素。
这里有一组2017年底一线长短视频平台有趣的对比:
从互动情况来看,据云合数据监测显示,腾讯视频平台所有在播连续剧( 不含美剧)迄今为止的累计评论量共达4096万条,平均每集477条。
而放眼快手短视频平台,仅在2017年12月这一个月内,其用户评论就达到了2882万条,平均每条短视频有27.4条评论。
显然,快手“一个月”积累的用户评论数量,已经在接近腾讯视频所有在播连续剧长年积累的评论量。
相同时间段,云合数据监控的(接近)全量的8大短视频平台,日均前台点击量已超过100亿次, 而长视频平台的连续剧板块,日前台点击量已经从高峰时期的30亿次+回退到20-25亿次。
短视频无论从条数,播放量,平台用户增长,都让曾经长视频平台“野蛮”的增长显得如此“温柔”。结合APP三方监测机构的数据,不但短视频APP们的DAU暴涨,日均使用时长,也开始接近长短视平台的APP。
从获取互联网竞争终极稀缺资源,即用户时间这个维度,短视频已经开始挤占长视频的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腾讯举全平台之力强推微视,爱奇艺借爱奇艺号发力,优酷通过新土豆入局。BAT们或在传统长视频平台加入短视频板块,或构建独立短视频平台,短视频的竞争迅速上升到了战略层面。
一方面是版权剧的投入产出持续下降;另一方面用户的时间向短视频迁移。如果这样的趋势不逆转,平台及背后的资本投入连续剧版权争夺的力度会持续吗?
如果变化出现,连续剧线上变现的逻辑将出现深刻变革。分账模式的出现打破了平台播前买单模式的垄断,使剧集最后播放表现与内容生产者损益相关。下周我将探讨目前的分账规则能够支撑多大体量的作品,并展望未来连续剧内容线上变现可能发生的变化。
文中引用的长短视频播放表现可参考云合数据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