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幸福的“杀手”】
今天上午,咱睡眠心理中心,发小陪同他老爸70岁的李伯来访。
李伯一双儿女不但有出息,还很孝顺。发小考上名牌大学,毕业后在广州成家立业,他和老伴也跟着去广州,尽享儿孙福。
但从今年开始,一种发小从未听说过的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夺走了李伯晚年的幸福,整个家庭也被带入了泥潭。
一个月前,李伯和老伴肖姨在家附近的公园散步时走丢了,这可急坏了肖姨。她边喊边找,终于,在公园外的一个路口找到了“迷路”而不知所措的李伯。
这样的走失,属于“轻级别”事故,因为很快就找回了,他们没有惊动警察和亲戚朋友。
但几天前,李伯再次走失,家人经历了三天两夜,报警、印发寻人启事、在朋友圈转发消息,最后在救助站将他接回……
随着疾病的发展,李伯开始频繁地制造“麻烦”:不肯刷牙洗脸,上厕所不会擦屁股,疑神疑鬼,脾气暴躁,几乎每晚半夜起床,一直闹到天亮……因为他的病,一家人的生活全乱套了。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在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李伯这样的患者?有多少家庭备受这种疾病的困扰?
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44亿,其中65岁以上老人每20人就有1人患阿尔茨海默病,85岁以上老人每5人中就有1人患此病。
对于老年痴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早干预治疗是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
在老年痴呆的早期,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健忘,特别是近事记忆减退。所谓近事记忆减退,就是容易忘记刚发生的事,患者常表现为“丢三落四”、“说完就忘”,同一问题反复提问,但患者对几十年前发生的事记得清清楚楚,这让亲属常认为患者的记忆并不差,因此容易忽视而拖延了就诊时机。
当老爸或老妈们出现下列现象,应及早带其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诊治。
a, 沉默寡言
突出表现为语言重复、表达困难,经常忘记简单的词语或用不恰当的词语表达,结果说出来的话让人无法理解,交流能力下降,最后不爱说话,变得越来越沉默。
b,经常迷路
患者的视觉空间认识机能出现障碍,比如不能准确地判断物品的位置,伸手拿东西时会将物品碰倒。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到了疾病中期,甚至在家里也找不到自己的房间。
c,性情大变
情感淡漠常早期出现,患者不爱跟人交往,对亲朋好友也很冷漠;变得多疑,经常出现妄想,比如怀疑家里有人偷钱,保姆要害她(他),怀疑老伴有奸情等……闹得家里终日不得安宁。
d,兴趣丧失
对以前的爱好失去兴趣,比如以前爱弄花养草,现在几个小时地呆坐在电视机前或长时间地昏昏欲睡。
很多人对老年痴呆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人老了犯糊涂是很正常的。正因为有这样误解,许多痴呆患者往往等到症状很严重才被送来就医,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生存质量明显降低。
事实上,若子女对此病有所认识,鼓励患病的老爸或老妈及早诊治,对延迟疾病进程会起到关键作用。
防范措施
尽管学界一直在研究治疗老年痴呆的方法,但至今还没有特效药物可以阻止病情发展。不过,若在早期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发病率。
痴呆的患病危险因素很多,常见的有高龄、老年痴呆家族史、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离群独居、不参加社交活动、缺乏运动及脑力锻炼等。
除了年龄和遗传因素不可改变外,其他危险因素都可以通过积极的行为和饮食干预,达到预防和减缓痴呆发生、发展的目的。
老年人首先要做到勤动脑、勤动手,通过对大脑的积极刺激与锻炼来促进脑细胞的活力并防范痴呆。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简单的数字游戏、填字游戏、拼图游戏、纸牌游戏等来进行脑部训练,持之以恒,会减少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此外,培养一些有益的兴趣爱好,经常弹琴、练字、剪纸、打电脑、修剪花草等,这些用到手指的动作,能延缓脑神经细胞的退变,预防痴呆。
已有研究表明,有高胆固醇血症、体重超重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是正常人的两倍,肥胖人群患病的风险则增加到四倍。
所以,注意饮食、控制体重和加强锻炼,可以降低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建议老年人坚持散步、打太极等有益身体的运动 。
有些老人退休后,一天到晚总盯着电视看,这样,大脑的认知能力会长时间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让脑子变得越来越“懒”。
长此以往,会引起大脑整体认知功能的下降。建议老年人控制看电视的时间,最好每天在1-2小时。电视节目应选择一些新闻类的,多关注时事能促使大脑多思考,切忌整天煲剧。
维持正常的社交活动,才能让大脑神经细胞的突触联系维持在“功能态”,使脑细胞衰老死亡的速度慢下来,长期保持旺盛的精力。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经常做种花养草、下厨之类家务活的老年人,患痴呆症的风险更小。那些“饭来张口”的老人,比勤做家务的老人患痴呆症的风险显著增高。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该病可能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在多种因素(包括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才发病。从目前研究来看,该病的可能因素和假说多达30余种,如家族史、女性、头部外伤、低教育水平、甲状腺病、母育龄过高或过低、病毒感染等。
该病起病缓慢或隐匿,病人及家人常说不清何时起病。多见于70岁以上(男性平均73岁,女性为75岁)老人,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后症状迅速明朗化。女性较男性多(女∶男为3∶1)。
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3年)
为轻度痴呆期。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第二阶段(2~10年)
为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第三阶段(8~12年)
为重度痴呆期。患者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治疗
1.对症治疗目的是控制伴发的精神病理症状
(1)抗焦虑药如有焦虑、激越、失眠症状,可考虑用短效苯二氮卓类药,如阿普唑仑、奥沙西泮(去甲羟安定)、劳拉西泮(罗拉)和三唑仑(海乐神)。剂量应小且不宜长期应用。警惕过度镇静、嗜睡、言语不清、共济失调和步态不稳等副作用。增加白天活动有时比服安眠药更有效。同时应及时处理其他可诱发或加剧病人焦虑和失眠的躯体病,如感染、外伤、尿潴留、便秘等。
(2)抗抑郁药AD病人中约20%~50%有抑郁症状。抑郁症状较轻且历时短暂者,应先予劝导、心理治疗、社会支持、环境改善即可缓解。必要时可加用抗抑郁药。去甲替林和地昔帕明副作用较轻,也可选用多塞平(多虑平)和马普替林。近年来我国引进了一些新型抗抑郁药,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帕罗西汀(赛乐特)、氟西汀(优克,百优解),口服;舍曲林(左洛复),口服。这类药的抗胆碱能和心血管副作用一般都比三环类轻。但氟西汀半衰期长,老年人宜慎用。
(3)抗精神病药有助控制病人的行为紊乱、激越、攻击性和幻觉与妄想。但应使用小剂量,并及时停药,以防发生毒副反应。可考虑小剂量奋乃静口服。硫利达嗪的体位低血压和锥体外系副作用较氯丙嗪轻,对老年病人常见的焦虑、激越有帮助,是老年人常用的抗精神病药之一,但易引起心电图改变,宜监测ECG。氟哌啶醇对镇静和直立性低血压作用较轻,缺点是容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近年临床常用一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等,疗效较好。心血管及锥体外系副作用较少,适合老年病人。
2.益智药或改善认知功能的药
目的在于改善认知功能,延缓疾病进展。这类药物的研制和开发方兴未艾,新药层出不穷,对认知功能和行为都有一定改善,认知功能评分也有所提高。按益智药的药理作用可分为作用于神经递质的药物、脑血管扩张剂、促脑代谢药等类,各类之间的作用又互有交叉。
(1)作用于神经递质的药物胆碱能系统阻滞能引起记忆、学习的减退,与正常老年的健忘症相似。如果加强中枢胆碱能活动,则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学习记忆能力。因此,胆碱能系统改变与AD的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即所谓的胆碱能假说。拟胆碱治疗目的是促进和维持残存的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这类药主要用于AD的治疗。
(2)脑代谢赋活药物此类药物的作用较多而复杂,主要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皮质细胞对氧、葡萄糖、氨基酸和磷脂的利用,促进脑细胞的恢复,改善功能脑细胞,从而达到提高记忆力目的。
丁俊贵
2018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