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头沟区妙峰山南,樱桃树村北的仰山上,有金代始建的栖隐禅寺,据专家考证,这就是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灵水院”。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仰山去京八十里,……崖壁无有断处,是名仰山岭。……有村焉,是名仰山村。曲折上而北,一峰东南有瀑练下,涧水源也。又上又折,是名仰山。山上栖隐寺,金大定寺也。峰五,亭八,章宗数游,有诗刻石,亡数十年矣。断石三,其一山场榜,上刻大兴府西连山等字。相传药王药上二童子炼药此,今药碾药池存苑草中。宣德间重修之,而学士刘定之记。又莲花峰下有小释迦塔。岁梨花时,山则银色。实时,所苦险僻,市不得致,僧熟梨餐之,干梨糗之,不胜食,以供雀鼠,雀鼠亦不胜也,落而为泥,以粪树,树亦勤花实。”
据史料记载,仰山风景秀丽,如今山上的栖隐禅寺,其原型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年,金世宗赐寺额为“仰山大栖隐禅寺”。二十年(1180年)世宗敕命重建,并“赐田设会,度僧万人”,使之成为金国皇家寺院。金章宗时,又赐钱造佛殿、佛像和藏经阁。栖隐寺有五峰八亭,曾经“度僧万人”;又有高僧奉命住持,并赏赐庙产。从皇家的重视程度和僧众的数量看,该寺级别和规模都不小。
而据传,在更早的唐代末年,中国佛教禅宗的一脉沩仰宗,北传幽州,沩仰宗的弟子在西山创建仰山院。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寺院《铸铜碑》称寺名为“幽州幽都县仰山院”。这也许是栖隐禅寺更早的渊源吧。
喜欢大兴土木的金章宗更是将其作为游山玩水、参禅礼佛的胜地。
栖隐寺内泉水干冽清澈,得禅寺之灵气,为京西名泉,故名灵泉,“灵水院”一名应源于此。
其中的所谓“五峰八亭”的说法,颇有争论。根据明翰林院学士刘定之《重修仰山栖隐寺碑记》:“京师之西,连山苍翠,蟠亘霄汉,所谓西山是也。仰山乃其支垄,而蜿蜒起伏,特为雄胜。所止之处,外固中宽,栖隐寺据之,创始于金时。金之诸王屡尝临幸,有章宗所题诗在焉。……今其遗迹犹可指数者,五峰八亭,北曰级级峰,言高峻也,有佛舍利塔在其绝顶。西曰锦绣峰,言艳丽也。锦绣峰之外有水自西折而南,又折而东,水外正南为笔架峰,自寺望之,屹然三尖,与寺门对出乎层青叠碧之表。寺东曰独秀峰,西曰莲花峰,是为五峰。金主之幸寺也,群臣从之。与寺东山口有接官亭,又至于寺东有回香亭,又至于寺门,双亭对峙,东为洗面亭,西为具服亭,盖将由此以入谒于佛也。寺之正北有列宿亭,列宿之东北有龙王亭,亭下水一泓,清而甘,南流入于方井。龙王之东北有梨园亭,寺之西北有招凉亭。招凉、梨园皆最上,在级级峰左右。是为八亭,皆金主所尝至也。”
而《长安客话》则云:“仰山峰峦拱秀,中顶如莲花心,旁有五峰,曰独秀、翠微、紫盖、妙高、紫微。”
不管“五峰八亭”到底叫什么,仰山虽然距离北京城区较远,但也是金章宗流连忘返的风景之一,就说明了其风景之迷人,以及禅寺之重要。
据刘定之《重建仰山栖隐寺碑记》记载寺院面积达一万平方米,而环寺之地若千里,非常之宏大。如今的栖隐寺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进行了一定规模的重建工作,形成了门楼、山门、前殿(含正殿及东西侧偏殿)、后殿、塔林等诸大部分。
栖隐寺西北原有金、元僧塔数十座,今仅存三座砖塔,其中较小的砖塔残损严重,两座较大的塔基本完好。在两座大塔中,一座为覆钵体密檐式,另一座为密檐式。覆钵体密檐塔建在石制平台上,塔座为六角形砖砌须弥座,塔座上为覆钵体塔身。
在栖隐寺的西区还建起了一座完整的尼姑庵,距栖隐寺的山坡上又修建了数十座各式的砖塔,与樱桃沟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