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wuli小天使来简书,不知道咋用,用校刊征文试试水
这是一篇旧文。校刊约稿约到我这里的时候,其实还有一点受宠若惊。高中以来随笔写得尤其少,大概是因为人也懒了许多的缘故,因此生疏了。情急之下不敢再开新篇,便用了篇旧文删删减减,于是成了诸位今天看到的样子。就我自己来讲,心里颇有些”批阅十载,增删数次”的感觉。文章仅供一乐,务请诸位不要当真。
因为最近实在是很喜欢张佳玮,就拿了本他的〖无非求碗热汤喝〗做假期阅读的书目。实话说,我并不是一个合适分享感想的人。第一个是因为懒,第二个是因为思想太浅薄,对书的这点儿小感觉往外一说,怎么着都觉得有点儿露怯。我向来是不太挑书的,就算觉得一本书没什么意思,也不会公然说它的坏话。毕竟道行尚浅,评论家的活儿干不了。
〖无非〗的豆瓣评分7.9,褒贬不一。不过以8.0的成绩就能被收录在高分书单里这个标准来看,我觉得7.9也不算太差。(改写这篇的时候我又去豆瓣查了查,还是7.9分,没有变。)
看〖无非〗是件很折磨人的事儿。你知道,当自己在家的时候,通常是不会想给自己煲汤煮粥的,晌午饭无非是饼干面包方便面麻辣烫一类的垃圾食品。但是,当你自己在家丝丝哈哈吃着麻辣烫的时候,看〖无非〗里妥妥帖帖地说着外婆们的拿手菜和从前娇小姐们涮的花瓣儿火锅,反正我是觉得我吃得挺糙。哎,只能心向往之啦。不过说起来,这书有下饭的功效也未可知,不妨哪一天试一试。
这本书里倒是没什么珍贵得不得了的食材,都是平常的一蔬一饭,才更加地惹人馋。上面说到这书褒贬不一,是因为有的人说是江浙菜太多,没什么共鸣。我倒是没什么所谓,自己脑补一遍反而有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另有人说这书掉书袋太严重,看得兴味寡然。可能因为我的见识比较少,所以还挺喜欢看这种引经据典的书。用意在于查缺补漏,说不定还能因此喜欢上某些作家嘛。层次比较高的小伙伴注意不要踩雷哦。
搁下这本书之后,除了又读完一本书的畅快感之外,满脑子都是一句话——不如高卧且加餐。王右丞写的。全句是“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这句话简直一眼就被我相中了。抛开王先生写这首诗时内心的巨大矛盾不讲,这句话多么洒脱,多么诗意!大天朝自古以来就是民以食为天,写吃食的更是数不胜数。从伊尹到刘安,还有杀子烹献的易牙,更别提创造了东坡肉的苏东坡和写出〖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这样好句的陆放翁。甚至中华民族的科技树都点亮了种菜这一项。汉代西域屯田种菜到外交官大使馆种菜,再到维和部队种菜和在盐碱地上种菜,让自己吃得好一点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血脉相传的种族天赋。
而吃不仅是为了维系生命,更要紧的是,吃本身就是一项卓绝而伟大的探险啊。我说吃是探险,诸位可能觉得是我太夸张。不过现在不还是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比喻探路者么?而番茄,在十七世纪以前还是“不能食用的狼桃”。到现在,还流传着螃蟹与番茄不能同吃的理论,叫人辨不清真假。你看,吃不就是一场探险么。
除了探险,吃还是一种慰藉。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感觉,热量越高的食物越美味,吃完后的满足感也就越高。加菲猫就说过,衡量食物美味程度的标准就是卡路里。甜筒啦,炸鸡啦,芝士啦,烤串啦,这些甜的咸的高热量食物总是让人失控。曾经看到过一篇科普,说人类对于高热量食物的渴求是天生的。远古时期的人类需要高热量食物来维持基本的活动。到了今天,即使大多数人已经不再为了如何获得食物而发愁,但对于高热量食物的渴望却还是隐藏在DNA之中。想想吧,夏天里的一大桶冰淇淋,和冬天里氤氲水汽里的涮羊肉,简直分分钟赶走所有坏心情。这时候就不得不说王右丞的“不如高卧且加餐”实在是妙不可言。
虽说王右丞这句话是在自我安慰:别管红尘之中官场之上那点破事啦,咱们吃饭睡觉享清福去!不过谁都知道,他心里呀可不是这么想的。拿吃举例,享受食物,偶尔当当饕餮客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也不能把全部都寄托在毫无节制的吃东西上。其实要我说,王右丞这句话其实是一个理想的生活方式,毕竟咱们谁也不能天天这么高卧加餐哪。
咳,虽说是没什么可写的,但七绕八绕还是写了这么些。主题也没有,逻辑也没有,真是对不住看到这里的你啦。咱们别的不说,现在就吃肉喝茶作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