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单行周末空,他乡观影《满江红》。
无独有偶,不约而同;出发前一个小时,志刚同志发来了他的观后感。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此刻看?会不会先入为主?然后还是点开了文档。我看完后回了一句:立场鲜明、言辞犀利,和你平时的人设相差甚远(后来我想想,其实换个角度看正和其传统老好人刚直不阿的人设一致)。他虽然很意外我的评价,但并没有问原因。志刚同志用了一句“这样的满江红,我不喜欢”来评价他的感受,并从剧情、配乐、喜剧演员三个方面说明了理由;当然这是主观感受——这没问题,充分尊重:可能一个人,百种事,千分思,万万不同;这是头脑风暴的特点所在。此外还有客观认识——一个作品,多人观看:或许我家喜,你家怒,他家哀,家家不同;这是文艺作品的魅力所在。
我习惯了孤独,不喜欢被打扰,所以选择了影厅里最角落的位置。我这人比较无趣,平时都不看评价和评分的,看电影只是为了防止自己与社会脱节更远而已;因此全凭心情和心态推动看电影的步伐。所以我尽量发挥自己的认知力和理解力去观看,同时也抱着能否与志刚同志观影感达成共识的心情去看。
因为有了志刚同志的评价引导,我首先做好了心理准备,抓住几个他梳理的关键词,看得比较轻松。例如:小人物的无间道。因此剧情一开始,我结合之前的官宣主角就锁定了张大(沈腾)这个小人物,我倒是要看看他怎么玩的无间道,看看他的目的何在智慧何显?看了二十多分钟了,一直在围绕张大、瑶琴、孙均、武义淳、何立、秦桧;而岳母刺字、莫须有、大奸臣秦桧才是我们对那段历史最深刻的认知,我突然一个疑问;电影以岳飞的悲壮豪迈的词《满江红》为名,这电影到底会不会出现岳飞本飞呢?如何体现主题?剧情过三分之一,我醍醐灌顶:历史长河里从来不缺民族气节,影视作品中从来不少英雄气概,精忠报国是岳飞的理想,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是岳飞的目标,《满江红》成了他特有的烙印。历史还是那段历史,精神还是那种精神,古往今来,多少作品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再现了那段记忆?那简直数不胜数!影视作品在来源于历史、尊重历史,高于历史的创作原则下,如何出彩?《满江红》跳脱出岳飞本尊的故事,以岳飞牺牲后,岳家军中一个小小士兵为继承其遗志,以连环扣中扣为谋,以死间计中计为略,刺杀秦桧为线索而展开的情节。近三小时的电影,只字未提岳飞,却句句都是岳飞,小小兵士张大(小人物大志向,俗气的名,简单的字)的视角更好的体现了岳飞的激情壮怀。历史上岳飞是被秦桧用莫须有的谗言害死的,而这样的大奸臣最后却只是病死的,观众想到这里会意难平,心里忍不住骂——太他娘的便宜他了;然而在最后一段,孙均在助力张大死的戏份上让我一度疑惑,他要如何收尾点题?这一部分有两个特别妙的设计,一是孙均点题岳将军有遗言(小人物哪里知道那是岳飞对国土沦陷的悲愤、前功尽弃的痛惜、祖国统一的愿望、赤胆忠心的凄凉?但小人物们被岳将军正义凌然精神所感染,拥有一个精忠报国的理想和视死如归的行动——岳将军的遗言不能就此湮没)写在牢狱的墙上被秦桧刮了,后人不知内容,让他公诸于世(这与秦桧要求将张大复写在墙上的揭露其卖国求荣之无耻、残害忠良之卑鄙的信刮掉相对比相呼应,但小人物们对秦桧龌龊不堪、阴险毒辣之不齿,策划一个前赴后继同归于尽的杀局——大奸臣的罪行昭然若揭),二是设计一个秦桧的替身慷慨激昂的引领全军复诵《满江红》后自杀;这既解气又解恨,既点题又升华,你不让世人知晓我偏要你告知天下,连替身都被“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或感动或羞愧得自杀,临死前那句“我终于可以做自己了”,更是体现了不与大奸臣为伍,为满江红震撼的气节,更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奸诈之徒人人得而诛之、正义终究战胜邪恶,历史终将给予岳飞公正的评价。在文化作品突飞猛进的今天,如果说描述岳飞本飞的故事是1.0版本,那么《满江红》或许算得上1.0+版本。所以从中文系出身的角度来说,我惊奇于编剧创新的视角,感叹于编剧独特的主题展现。
在看了志刚同志的评价后,我对电影的配乐也做好了心理建设。说实话我弄不清配乐是豫剧,刚开始是觉得挺突兀,容易吓得人一激灵。因为有了配乐透,加上通过我的观看发现,人物在急行走的时候那配乐就起,所以看到剧情发展到人物要走动的时候,我就习惯了那配乐,好不好听不会欣赏,只是突兀感也不那么强烈了(志刚同志的提醒也起了作用)。当然,整个剧情发生在一个时辰内,我觉得不够切合实际,但当事件限定在短暂的时间内,配乐乍起确实能烘托时间紧任务重的紧迫紧张气氛。在观影过程中,时不时传来观众的笑声,其实我也有几处没忍住,只能说我报以理解,众口难调,现在的作品要吸引观众冲票房那可真是煞费苦心。我转念一想,这个时代一句读错了的“栓Q”都能成为网络梗流行于大众;在偶尔的诙谐幽默中能记住岳飞的精神,并口口相受代代相传或许也是一种教育和传承,不是前两天还有人在网上质疑语文课本删除了《满江红》合适吗?(虽然专家回复说:满江红以前并没有入教材)或许以后会多更多的人记得懂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呢?于是,我释然了……
志刚同志不喜欢的理由很充分,见仁见智,我欣赏他的细腻;
作者本人很认可的条理也清晰,莫衷一是,我忠诚我的文艺。
Ps:来自于志刚同志的原文
《满江红》观后感
这样的《满江红》,我不喜欢。
昨晚看了热映已近尾声的《满江红》,无论别人如何评价,我不喜欢这部影片。
尽管影片结尾部分有些感人,难掩整部作品的无厘头。
首先不喜欢这部影片的编剧。
在我想象中,涉及岳飞和《满江红》肯定是壮怀激烈,充满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然而影片情节却是为了让岳元帅这首“满江红”流传于世而设计的无间道。观影过程,我脑海中总是浮现《风声》和《无人生还》两部小说的情节和画面。
尽管现在流行对传统和经典进行改编,但我接受不了对《满江红》这么悲怆的经典进行这么无厘头的改编。全剧中岳飞只是一条暗线;“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么悲怆的文字却成了一部悬疑作品的收官,让我无法理解。
一个小人物一个时辰的命运跌宕,接不住“满江红”词牌那么深重的内涵。
其次不喜欢这部影片的配乐。
岳飞是河南人,所以,影片选取了豫剧配乐。但刻意加速的音乐节奏却让豫剧的美感全无,几次突然出现的配乐让我心脏差一点承受不住。也许导演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但这样的配乐,我不喜欢。
最后搭配的演员我不喜欢。
不是不喜欢演员的演技,实话讲都演绎的不错。我是不喜欢让喜剧演员去诠释家国大义。一看《满江红》这影片名,首先想到的是正剧,看完后,我的感觉是,整部作品被他们演绎的正剧不正,悬疑不惊,笑不由衷,哭少悲情。
演员张译好像也没从《狂飙》中走出来,还是安欣的腔调,让我对他的喜爱降低了不少。
见仁见智。《满江红》这部影片票房飘红,很多人赞叹有加,但我不喜欢。
贺岁剧,肯定需要喜剧元素,但我更希望艺谋导演选个别的作品,不让我这半老观众观影前后的有这么大的心理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