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赋予孩子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
不要认为自己不行
阿德勒关注的问题是:认为自己不行的这种想法会成为伴随一生的固定观念。
这种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也有可能起因于某一次失败,但并非就是因为学习失利而形成。也许更多的原因在于:学习失利之前,面对生活中必须由自己解决的课题时已经被大大挫伤了勇气。
如果找不到自我价值认同感,树立不了自信,那不仅在学习方面,在所有需要由自己解决的课题面前都将无法鼓起勇气。
那些宁愿生活在“如果更加努力学习,肯定能行”之类幻想中的人更害怕面对根本不行这一结果。即使在人际关系中,比起付出行动却没有好结果或者被人厌恶受伤害,他们宁可选择逃避与人相处。
上去似乎是孩子因为被批评而丧失自尊心或自信,进而失去面对课题的勇气,但事实是他们往往为了不去面对课题而寻找一个可能会被批评的理由当借口。所以,父母一定不要“上当”。
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
帮助孩子独立生活。
不仅仅是获取帮助,给予才会更开心
孩子小的时候很多地方都需要大人的帮助,但他们也必须慢慢地学习自立,学习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人生中需要面对的课题。虽说如此,有时候孩子也并不是事事都能独立解决。为了应对此时之需,父母必须努力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便孩子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愿意向家长求助。
建议父母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而要礼貌地跟孩子说“谢谢”之类的话。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孩子自立,也就是帮助孩子拥有独立解决自己人生课题的能力。
因为这么做是希望孩子能够喜欢自己。这样的自己不同于其他的工具,是绝对独一无二不可替换的。而且,今后也必须一直和自己相处下去。所以,如果不喜欢自己的话,那就不可能幸福。
之所以要对孩子说“谢谢”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感到自己对他人有用。而能够感到自己对他人有用的时候,孩子就可以喜欢上自己了。
只要能够从中体会到自己对他人有用,就有助于孩子形成能够解决将来要面对的人生课题的自信。
希望孩子成为不仅仅是从他人那里索取,同时自己也是能给予他人的人。
别人帮助自己是出于好意,而不是理所当然,更不是义务。希望孩子作为我们生活的共同体中的一员,也能够成为对他人有所贡献的人。并且,希望孩子从中能够感受到喜悦而不是痛苦。
孩子一定要成为一个不仅知道索取而且更加懂得给予的人
接受孩子的真实面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
大人不是敌人而是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