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诗词格律

一、前言

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中,没有什么比律诗的形成更为重要的了,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唐人将格律诗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的法则是人为的,却又是依据汉语特点,顺乎自然地成形的。在近体诗产生以后,只要一说作诗,绝大部分是指创作格律诗,其影响非常之深远。

我国的声韵学,自魏晋以来,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新的发展。到南朝永明年间,周颙的《四声切韵》已将汉字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同时代的诗人沈约,把字的四声、词的双声叠韵研究与写诗结合起来,创立了“声病说”理论(四声八病),为律诗声律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随之“永明体”出现了,并成为律诗形成的开端。

隋末唐初,王绩的《野望》诗开五律风气之先,到唐高宗、武则天时代,律诗真正形成,随之格律定型了,章法井然了,题材扩大了,作者普遍了,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沈佺期、宋之问和杜审言等,至唐玄宗、肃宗时代,众星罗列,律诗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词与诗的关系非常密切,词的格律从概念上讲与诗是一致的。认识了律诗的规则,词的格律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格律,就是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方面的格式和规则。

中国的古典格律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殊成就,其艺术深邃而美妙,尤为人们喜爱。掌握一些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无疑会对诗词的欣赏、理解,提供有益的帮助,能更深刻地认识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其中的艺术之美,理解诗词形式对于提升作品思想内容、艺术品位的作用;对于有创作兴趣的爱好者而言,掌握诗词的基本规律,才能创作出合律的作品。

二、韵

韵的本义,在诗词的范畴里是指一个音节的收音。但什么是诗词的韵,在古代,是很难说清楚的,用现代汉语的概念来说明,则很容易理解,韵就是指汉语拼音中韵母所表达的字的收音。

韵是诗词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诗人在诗词创作中选择同韵的字(简称韵字)放在句子的特定位置称用韵,也叫押韵,韵字一般都是放在句末,所以又称韵字为一首诗词的韵脚。从《诗经》到当代人创作诗歌,几乎没有不押韵的,甚至民歌、顺口溜也都全部押韵。一首诗或词是否押韵,只要一诵读,就能感觉出来,即使没有诗词概念的人,也能准确地作出判断。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有些古诗时感觉并不押韵呢?这会不会是诗家的失误?例如唐·刘禹锡《台城》诗: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读起来就根本不和谐,这是因为时代变迁了,语音变化了,用现代汉语语音来读,自然就不押韵了。古韵中“奢”字读音与“sa”相近,在唐代,这首诗是押韵的、合律的。

古代没有声母、韵母的概念,那么古人写诗怎么判断诗韵呢?古人写诗押韵是依据韵书的,韵书中将同韵字分类编排,方便诗人们择韵选字,同时,也是押韵与否的评判标准。韵书出现以前写诗怎么押韵或怎么判别押韵与否就不得而知了。

押韵,使诗句的收音和谐,同类的音调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重复,构成了声韵回环,产生悦人的美感,便于呤诵和记忆,也提高了诗词的艺术性。

三、四声

现代汉语分为阴平、阳平、上(shǎng)声和去声四个声调。例如:

妈(mā)、麻(má)、马(mǎ)、骂(mà)。

汉字的四声,就是字读音的声调。声调则是由语音的高低、升降和长短构成的,而高低、升降则是构成声调主要的因素。

古代汉语也有四种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古代四声的高低、升降和语调,因没有声音记录方法、也不像传统戏剧那样有传人而失传了,现代人只能从前人留下的文献中了解、认识古代四声,总的说来,平声是一个中平调,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入声则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切韵要法中介绍了分辨四声法,列了一首歌诀,可以从中大概了解古代四种声调: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列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古代四声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消失了,分化的大致情况如下:

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上声: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去声:未变化。

入声:变为去声、阳平,个别变为上声。

四声同样是格律的重要因素,因为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作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也不能押韵。

同时,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四、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重要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和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非平声。仄的字义,即不平的意思。

辨别平仄,就是为了让平声字和仄声字在诗句中交错,在上下两句中对立,使得平仄两类声调的字在一首诗词中交替出现,让声调多样化,避免单调,这也是古典诗词诵读起来特别谐和的重要原因。

但是,有些古典或按古韵写的诗词读起来感觉并不和谐,那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字的语音和声调都发生了变化,所以用现代汉语读起来自然就显得不合。查对韵书会发现,古人作诗词,是很严格遵守格律规范的。毛泽东的诗词都是按照古韵规则创作的,如《长征》诗的第三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句型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现代汉语语音诵读起来会发现,“拍”(pāi)为平声字,并不合律,按古韵“拍”字大抵发音接近“pō”,像短促的“坡”音,为入声字,完全符合律诗平仄的要求。

五、对仗

对仗,也叫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诗中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字词两两相对,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且平仄相反(一句开始的两个双字词,因重音在一个词的后一个字上,故前一个字的平仄可不拘),字词不能重复。对仗的上句,称出句,下句叫对句。

例如:唐-杜甫的七律《登高》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其中:

“落木”对“长江”,是名词对名词;

“无边”对“不尽”、“萧萧”对“滚滚”,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下”对“来”,是动词对动词。

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段,以类排比,形成整齐的美、声调和谐的美。

六、律诗

狭义上讲律诗都是由8句组成(也有超过8句的,称为长律,这里不谈),分为五律和七律,五律每句5字,七律每句7字。

律诗的其它要求主要有3条:

1、押平声韵,四韵或五韵字,且一首诗里不能换韵。

2、中间两联(即三、四句和五、六句)必须对仗。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符合平仄要求的称律句,律句有4种基本句型,七律律句具体如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述句型每句去前两个字即为五律律句基本句型。

关于律诗的五个基本概念:

1、联

律诗共8句,每两句称一联,共4联,且各有称谓:

第一联:首联,全诗的第一二句,亦称起联,因是全诗的开始,像人之首。

第二联:颔联,全诗的第三四句,如人之颔部,在首之下。

第三联:颈联,全诗的第五六句,正如人之颈部,在颔之下,身之上。

第四联:尾联,全诗的第七八句,全诗的结尾,也称结联。

一联中的第一句,称出句、上句,第二句,称对句、下句。

2、粘的规则

诗中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如果平仄一致,叫“粘”(nián),反之叫“对”。一联中上下句必须相对(特定位置上的字可平可仄除外),否则叫失对;律诗的两联之间上联下句与下联上句中的第二个字必须相粘,否则称失粘。例如唐·王维《山居秋暝》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其中,“气”和“月”同为仄声、“泉”和“暄”同为平声、“动”和“意”同为仄声,这就是相粘。如果不粘,称之为失粘,会使诗中四联的平仄一致而单调。所以粘的规则就是为了保持一首诗中的平仄错综变化,不失韵律之美。

3、孤平

指一个平脚的律句中,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称犯孤平。孤平是诗家大忌,在前人的律诗中,没有孤平的句子。

4、拗

字在律句中不符合平仄,称拗,则整句叫做拗句。如果因地名、人名或诗的意境等要求不得不在该用平/仄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平声字时,则必须在句中或对句中换补上一个平/仄声字,叫做拗救。例如许浑七律《咸阳城东楼》诗: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按平仄要求,诗中第三句的第五字和第四句的第三字应为平声字,却用了仄声“日”和“欲”字,第四句中第五字本应仄声字的改成平声“风”字,救出句的“日”同时又救本句的“欲”。

5、三平调

一句最末3个字全是平声字,叫三平调,是律诗的禁忌之一。特别是用古韵作诗,三个平声字收尾的句子,因音调无变化,显得特别呆滞,律诗格律成熟后,诗人们都会刻意避免出现三平调现象。

初唐时,律诗还未完全定型,有一些诗中还有三平调的现象,如被后人尊为律诗第一的崔颢《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时,烟波江上使人愁。

其中第四句末连用了三个平声字,中唐以后,则绝少有诗人再犯三平调的禁忌了。

七、绝句

绝句分为五绝和七绝两种,每首4句,平仄要求相当于半首律诗,除了可以不对仗外,其余规则同律诗一样,这里不再详述。

八、词律

清楚律诗的格律,则词的格律就很容易理解了,词的格律也是由字句的平仄、押韵、对仗等因素构成。

每首词都有词牌,就是词的格式名称。而说明每一词牌的具体格式内容的,称词谱。词谱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对仗及韵脚等格式规则,按照词谱的要求来写词,叫填词,“填”,就是必须依照词谱写的意思。有的时候,一种格式,却有好几个词牌,那是因为各家对其称谓不同罢了,如:念奴娇,又叫百字令、酹江月等。

经过千余年的积淀,词家为我们传下了两千多个词牌,这里仅以《西江月》词牌为例,简要介绍词的格律:

《西江月》词谱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对仗,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下阕格律相同,略。

格律说明:

1、平仄,必须按谱上的要求;

2、韵:第一句不押韵,第二、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押同韵的仄声韵;

3、对仗:第一、二句须对仗,其他词牌,如果上下句字数一致,一般要求对仗,亦可不对,词的对仗要求比律诗宽,同字亦可对。

词家作《西江月》很多,现列宋·张孝祥《阻风三峰下》词,可比照欣赏:

满载一船秋色,

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

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

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

准拟岳阳楼上。

欣赏词作品,应该知道词家是按一定要求创作出来的,如果要学习创作,则必须首先搞清楚词的格律要求,按要求填词,如果不符合词牌的格式,就不能称为词了。

填词时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词所表达的情绪最好与词牌相协调。词牌最初为曲子的名称,由诗人们填上唱词由歌者演唱,后来曲调失却了,曲子词却流传了下来,故很多词牌仍隐含着最初曲子调的情素,或激昂、或舒缓、或喜庆、或忧伤、或雄壮、或婉约……如何知道词牌的这些感情定位呢?最容易的途径是看学者研究的成果,亦可直接从传下来的古词中体会、仿照。

对现代人来说,词牌就是一个格律形式,不必拘泥,毛泽东不是把《卜算子-咏梅》写得很灿烂吗,而宋朝诗人陆游的同词牌的咏梅就忧郁多了,放翁的卜算子应是更接近原调的。符合格律是第一位的,当然,如果注意了词牌原有属性,对表达词的思想内容则更有帮助。

九、韵书

韵书,将韵字按韵、四声分类编撰在一起供人们查阅的工具书,隋《切韵》是鼻祖,隋以前的人怎么分辨韵已不可考,自从《切韵》以后,诗人们都是按韵书作诗填词的。

自《切韵》以来,主要的韵书如《唐韵》、《广韵》、《集韵》等都是将汉字分为206个韵部,至金代,韵部归并成106部,当时的官韵书在山西平阳俯城(今山西临汾,旧称平水)刊行,故称平水韵。平水韵分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韵,因韵部减少,同一韵部的韵字增多,诗人们感到更方便了,受到欢迎、认可,故流行、沿用至今。后也泛称106个韵部的韵书叫平水韵。

词韵,比诗韵更宽,清道光年间戈载编《词林正韵》在词韵书中较为精密,自诞生以来,一直为词家所遵用,现在所称词韵,一般是指此书。

十、古韵、新韵的争论

中华古典诗词,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当代及后人都有责任将之发扬与光大。但因时代的变迁,语音的变化,按平水韵写的诗有些字读起来并不和谐,因古韵四声与现代汉语的不一致,也增加了写诗的难度,故中华诗词学会倾力推广用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的新声韵,已二十载有余。

对于新声韵,一直存在反对的声音。反对者认为,如果用新声韵,没有了平水韵里仄声字丰富的变化,写出的诗词不伦不类,就不能称为格律诗或词,他们坚持必须用平水韵去写古典格式的诗词。

用韵的本质是为了诗词的和谐,如果一味以是否遵从韵书为标准判别诗词格律,不顾规则的核心意义,实是本末倒置,实际上平水韵刊行时,韵书与实际语音已有不少差异,因而产生了一些声韵读起来并不和谐的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汉语言学大家王力说:“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仍按韵书押韵,就变得不合理了。”当下多数诗家认为,用什么韵,作者可各取所好,这是一种开放的态度。

“知古用新”,是当下中华诗词学会继承传统文化、推广新声韵的方针,那就是认识古韵,可以了解、欣赏祖国丰富的古典诗词,用新声韵,可以顺应语音的发展,与时俱进,方便创作更多新的作品,以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的诗词文化。

“知古用新”无疑是明智的、开放的并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选择。

——2011.04.10✍️

附:律诗术语

说明:笔者认为,学习格律,应从律诗起,录律诗术语备查:

一、体式

近体诗

诗体的一种,与古体诗相对。始创于唐代,故唐人亦称为今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两大类,各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是在历代诗歌发展基础上创建起来的,句数、平仄、粘对都有一定规律,用韵也较古体诗严格。

今体诗

即近体诗。

格律

诗词术语。格指体制,律指法规。诗词家常用格律两字来泛指诗词的一般体制和规律,内容大致包括形式、体裁、声律、韵律及对仗等项,是诗词创作者所必须遵守的一套规则准绳,不能轻易违反。

格律诗

诗体之一大类别,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古体诗起源较早,结构简单,一般没有严格的规律。自唐代始创新体诗,对诗歌的声韵、句式、对仗,都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风符合这些新的格律要求的诗,就称为格律诗。

律诗

诗体的一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律诗即泛指唐代的新体诗,包括八句的律诗和四句的绝句。因为这两种新体诗都要遵守严密的格律。另一种是狭义上的律诗,专指格律诗中八句的律诗而不包括绝句在内。这种律诗,四韵或五韵,诗中每一联的上句和下句相应之字,其平仄声必须相对,上一联对句的第二字必须和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且中间两联须用对仗,韵脚绝大多数押平声韵;句式有五言、七言两种。五言的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通常所称律诗,即这种狭义上的律诗。

五律

即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四十字,第一句多数不押韵。

例: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崖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七律

即七言律诗,全诗八句五十六字,第一句多数押韵。

例:杨慎·柳

垂杨垂柳管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娥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正体

诗律术语。近体诗无论律诗或绝句,都有一定应该遵守的平仄粘对格律,如果一首诗完全符合这种诗体的格律,即称之为此种诗体的正体。

正格

诗法术语。诗家常把符合诗法某种规定标准的诗称为正格。它是相对于变格而出现的。例如,就对仗而言,律诗的正格应该在中间两联用对仗,蜂腰体、偷春体等不符合这个规定,就只能称之为对仗中的变格;又如押韵而言,律诗的正格应为一韵到底,不得转韵,那么进退韵、葫芦韵、辘轳韵等就只能称之为押韵中的变格。此外,还有一种偏格,但不属变格,它也是符合正式规定格律,但不是正格中的常用形式,例如,五言诗的首句多数不入韵,少数入韵,则不入韵式为正格,而入韵式为偏格;同样,七言诗首句多数入韵,少数不入韵,则入韵式为正格,不入韵式为偏格;又如近体诗中五言诗仄起式较平起式为稍多,则仄起式就可称为正格,平起式为偏格;七言诗则反之。

偏格

诗法术语。详正格条。

拗律

诗体的一种,指唐以后律诗中间两联俱用对仗,但全诗平仄粘对不全合律。

五言如杜甫《送远》诗其第五句“草木岁月晚”,平仄不合: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七言诗如黄庭坚《秋怀》诗中拗句甚多,也称为拗律:

秋荫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筼筜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偷春体

诗体之一种。五言诗首联即用对仗,颔联却不对,至颈联又复用对仗,这种诗体,称为偷春体,言其对仗本是应在颔联开始,却提前于首联,是对仗正如冬之梅花,已偷春光而先开。又名换柱体。

例: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蜂腰体

诗体之一种。一首律诗,一般中间两联须用对仗,若起联不用对,颔联亦不用对,上下十字,一气贯注,至颈联始用对,称为蜂腰体。指其诗如蜂腰,中间若断而复续。这种情况,在唐代初期律诗初创时期出现尤多。

例:张久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折腰体

诗体之一种。近体诗中律诗或绝句其第三句和第二句失粘,称为折腰体。喻其诗虽失粘而意不断,犹如腰虽折而体不断。

例: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首句入韵式

诗法术语。律诗和绝句的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的称为首句入韵式,不押韵的称首句不押韵式。一般五言诗首句以不入韵式为多,七言诗首句以入韵式为多。

首句不入韵式

诗法术语。评上条。

宗楚客体

诗律术语。指律诗四联全部应用对仗,由于宗楚客是这种诗体的首创者,所以后人就把这种律诗称为宗楚客体。

例: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旂列禁营。

日映层岩图画色,风摇杂树管弦声。

水边重阁含飞动,云里孤峰类削成。

幸睹八龙游阆苑,无劳万里访蓬瀛。

附宗楚客简介:

宗楚客,字叔敖,生年不详,卒于公元710年。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人,祖籍南阳(今河南南阳市)。武则天之侄。高宗时举进士,武后时累迁户部侍郎。后因奸赃罪流放岭南,岁余召还。神功元年(697),升任宰相。与武懿宗不和,贬为播州司马。长安四年(704),复为宰相。唐中宗时,封郢国公,官至中书令,与纪处讷同为韦后心腹,世称“宗纪”。景龙四年(710)六月辛丑(二十一)日(7月22日),李隆基(玄宗)率兵诛韦后,宗亦伏诛。其工诗,《全唐诗》录存其诗6首,皆为奉和应制、粉饰升平之作。其中《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等,词藻典丽,对仗精工,为旧时选家所称赏。

发端

诗词术语。指律诗开端第一联,又称破题、首联、起联或发句。

平起

诗律术语。律诗或绝句的诗体形式之一,与仄起相对。诗由平声字起句,鉴于律诗或绝句起句的第一字一般平仄不论,因此所谓平起,即指首句第二字属平声,则此诗的形式即称为平起式。

仄起

诗律术语。与平起式相对,首句第二字属仄声。详参上条。

律诗平仄

参见正文。

首联

诗律术语。指律诗四联中的第一联,即第一、二两句,因为它的地位处于全诗之首,故称首联,亦称起联。按照律诗规律,此联除偷春体外,多数不用对仗。

颔联

诗律术语。律诗中的第二联,即第三、四两句,意指此联的地位,犹如人之颔部,在头之下,颈之上。按照律诗的一般规律,此联上下两句应相互成为对仗。

颈联

诗律术语。律诗的第三联,即第五、六两句,意指此联的地位,正如人的颈部,在颔之下,身之上。按照律诗的一般规律,此联上下两句应相互成为对仗。

尾联

诗律术语。律诗的第四联,即第七、八两句,因为它的地位处于全诗的结尾,故称尾联,又称结联、落句。按照律诗的规律,此联可对可不对,一般不对仗。

十字句

诗律术语。五言律诗之颔联或颈联,通常必须讲求对仗,若不用对偶,十字一气直下,神完气足,称为十字句。

例: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十四字句

诗律术语。七言律诗之颔联或颈联,通常必须讲求对仗,若不用对偶,十四字纵笔所之,一气直下,称为十字句。类十字句。

例:李白·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上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出句与对句

诗律术语。律诗中间两联,一般须用对仗,其对仗之上句,因为在该联中先出,故称出句,其下句因必须与上句成对,故称对句。又二人或多人以上联句,其一人先出之句,亦称出句,后人续对之句,亦称为对句。

诗眼

诗词术语。指一诗或一句中最精炼的字眼,如人之眼珠,可以传人之神,如画龙点睛,可使夭峤升天,所谓一字妥贴,全篇生色,满篇皆活。五言诗大多以第三字主眼,七言诗则以第五字为眼。对诗眼之要求,不外乎声要响,色要丽,能别出新意。

例:许有壬·获港早行,醉字用得妙:

水国宜秋晚,羁愁感岁华。

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

涨落高低路,川平远近沙。

炊烟青不断,山崦有人家。

响字

诗词术语。即诗眼。

重字

诗律术语。近体诗除了叠字外,一诗中一般不许有相同之字出现,如果相同之字出现,就犯了重字。

二、音韵

押韵

诗词术语。古代人作诗,凡双句之末一字,除特定者外,一般都要采用同一韵部的字作韵脚,以增强诗歌的音韵性和便于人们呤诵或记忆,称为押韵,又称压韵。

平水韵

我国古典诗韵书之一种,原为金代官韵书。平水是旧平阳俯城(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刊行于此,故名。自《切韵》以来,主要韵书如《唐韵》、《广韵》、《集韵》等都将汉字分为206韵部。据传南宋后期平水人刘渊始将旧韵部归并为107个,元代阴时夫又删去一韵,将韵部减少至106个,由是韵部扩大,诗人感到方便,明清以来,即普遍采用106韵部的韵书科举考试,亦用此韵,即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并泛称106个韵部的韵书为平水韵,一直流行至今。

今韵

诗韵术语。与古韵相对,主要指齐梁以来所叶之韵。历代韵书因出现时代较晚,故都用今韵。

古韵

诗韵术语。指周秦两汉所叶之韵。

新声韵

以《汉语拼音方案》为标准,同韵母的字即为韵字。共15个韵母,其中,u和ü可通押;声调为阴平和阳平的属平声,为上声和去声的属仄声。

叶(xie)韵

诗韵术语。南北朝有些学者因按照当时的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以为作品中某些字须临时改读某音,称为叶韵,也叫叶音、协句。后人并以此应用于其他存古代韵文。明朝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

宽韵

诗韵术语。凡韵书中某韵部所含字数较多,作者如果选用此韵写诗,可有罗宽之选择余地,此韵部即称为宽韵。

窄韵

诗韵术语。和宽韵相对。

险韵

诗韵术语。指用艰僻冷涩的字为韵写诗,以造成光怪奇特的效果,以呈才示博。又诗家有时也称窄韵为险韵,因窄韵所包含的字少,作诗时有找不到适当的字之险,故名。

邻韵

诗韵术语。诗韵中一些(语音)比较邻近、需要时可以相互通用的韵部,称为邻韵,也称旁韵。

韵字

诗韵术语。诗韵中一个韵部所包含的全部单字,都是这个韵部中的韵字。又一诗中的韵脚字,因为都属押韵的字,所以有时也称为韵字。

本韵

诗韵术语。又名原韵。一首近体诗如首句以邻韵入韵,则此诗二、四、六、八句所押之韵即称为本韵,此为相对邻韵而言。同样,一首古体诗如基本用一韵,但中间有少数转韵之句插入,则其韵脚所用的多数字韵,亦可称为本韵。

韵脚

诗韵术语。凡诗词等韵文句末押韵的字,因为都是落脚字,称为韵脚。

隔句韵

诗韵术语。进退韵之押韵方式,用本单韵和邻韵一先一后隔句互相递押,故一般又称进退韵为隔句韵。

起韵

诗韵术语。指律诗首联所押的韵或一首有转韵的古诗所押的第一个韵。

重韵

诗韵术语。指在一诗之中,有一字或数字被重复二次或多次用作韵脚。这在古体诗中常有出现,近体诗则一般不许重韵。

叠韵

诗韵术语。同韵部的字组成的词。例:徘徊、翩跹、堂皇……

辘轳韵

诗韵术语。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一种特殊方法。其法和进退韵相近,即在押四韵八句诗时,采用邻韵通押,但其押韵的程序为“双出双入”,即在第二、四句选用两个本韵,然后在第六、八句连用两个相邻韵通押。这种押韵方法,正如辘轳此起彼落,双出双入,所以称为辘轳韵。

孤雁出群格

诗韵术语。近体诗首句入韵时用邻韵而不用本韵,称为孤雁出群格,意指首句韵脚如孤雁出群,离开了全诗的本韵。

双用韵

诗韵术语。指一首律诗中押两韵,其上一句全部押一仄韵,下一句押一平韵。

例:章碣·变体诗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

鸥鹭不嫌斜西岸,波涛得欺逆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其第一、三、五、七句押去声十五翰韵,二、四、六、八句押下平声一先韵,在律诗中别具一格。

落韵

诗韵术语。又称出韵、失韵或犯韵。指作诗押韵时出了韵,造成失误。这在宋以后出现较多。这是近体诗中的一个禁忌,必须避免。

三、声律

四声

声律术语。齐梁时代的周颙、沈约等人根据古汉语读音高低、强弱、长短等不同声调,将全部汉字区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后人又将上、去、入三声合称为仄声。

平声

声律术语。四声之一。声调较上、去、入声平缓宽舒,尾音悠长。平水韵中将平声字分为上平、下平两大类,每类十五韵,诗学上独立为平声类。

仄声

声律术语。我国诗学上党把上、去、入声字一律归并为仄声,以与平声相对。仄即侧,意为不平。

上声

声律术语。四声之一。声调高昂上扬,发音响亮,无尾音。

去声

声律术语。四声之一。声调清而带转折,尾音下抑而稍短。

入声

声律术语。四声之一。声调直而急促,一发即收。

平入

诗法形式之一,又名平起。

仄入

诗法形式之一,又名仄起。

一三五不论

作诗常用口诀之一,主要指作近体诗时对诗中各句的第一、三、五字一般可不论声调,平仄通用。这句口诀简明扼要,但又不全面,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二四六分明

作诗常用口诀之一,指作近体诗时诗中各句第二、四、六字的声调必须全部按照格律,不能有任何例外。这句口诀简明扼要,但又不全面,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失粘

诗律术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指狭义而言。即指作律诗或绝句时,其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和上一联对句的第二字,其平仄声不相同。另一种广义上的失粘,是指律诗中各句的平仄声有任何不符合粘要求的地方,都叫做失粘。

三仄句

诗律术语。指近体诗句末连用三个仄声字。这种句型,诗家认为容易造成声调不畅,因而主张避免使用。但由于仄声字之间尚有上、去、入之分,所以问题不如连用三个平声字严重,诗家并不绝对禁止,唐人也屡有在句末连用三个仄声字的。

三平调

诗律术语。诗家的一种禁忌。指近体诗不论五言句或七言句,其句末不宜连用三个平声字,否则即成三平调,需要改动。但是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又是古体诗的一种常用句型,不但不为忌,反而以为音节雄浑昂扬。

孤平

诗律术语。诗家禁忌之一。说者有各种不同解释。现在一般认为五言诗“平平仄仄平”句式之第一字或七言诗“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之第三字,绝不能用仄声,因为如果用了仄声,将使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不利于声调谐和。如果上述五言句之第一字或七言句之第三字迫不得已用了仄声字,则五言句的第三字或七言句的第五字就必须改用平声字,使全句的声调得到补救。

拗句

诗律术语。唐以后的近体诗,对诗中各句在平仄、粘对等安排上,都有一定的格式,凡符合这些格式的句子,就称为律句,表示它是按照格律写的;凡不符合格律要求的诗句,称为拗句,表示它是和格律相拗的。

拗救

诗律术语。指唐以后近体诗中出现的拗句,应用各种办法来补救,使拗句的声调仍能得到谐和。拗救之法,不外乎改变拗字以外的其他字的平仄声,其中又分为当句救和对句救两种。当句救即在同一句内给以补救,对句救为在出句中出现了拗字,则在对句中予以补救。

举例: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宿、寂、作、月、不”为入声字,令,本诗中为平声,漂为去声。

许浑·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一、日、阁、欲、叶、莫、国均为入声字。

四、对仗

对仗

诗律术语。我国古典诗赋中用词讲究以类排比,字面音节两两相对,犹如公府仪仗,称为对仗,又称对偶,如天对地,日月对山河之类。有了对仗,可以增加诗的文辞和声调之美,使诗的艺术性更臻完美。

正对

诗律术语。对仗之一种。又称正名对、的名对、真对、切对、的对,是律诗中最普遍的对仗。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数字对数字,颜色对颜色等等。例:王维《山居秋暝》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宽对

诗律术语。凡律诗中对仗要求不严,只要大体词性相同之语,即可成对,称为宽对。例:钱起《送夏侯审校书东归》诗:“破境催归客,残阳见旧山。”

工对

诗律术语。指极工稳贴切的对仗。工对不独词性要相同,而且根性属于同一类别。例:杜甫《秋兴八首》之一诗:“江间波浪兼天涌,寒上风云接地阴。”

巧对

诗律术语。指不但式稳妥贴,而且精妙绝伦,极能显示作者才思灵巧的对仗。

例:

章质夫赠酒六瓶于苏东坡,然书到酒无,东坡乃作诗寄质夫:“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青州从事:酒的别名)

假对

诗律术语。对仗之一种,又称借对。其义主要有两种。一种借谐声字为对,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诗:“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刘长卿《江州重别薜六》诗:“寄身且喜沧州近,顾影无须白发何。”另一种借字面相对,如杜甫《九日》诗:“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温庭筠《苏武庙》诗:“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粘对

诗律术语。是写作律诗或绝句必须遵守的规则之一。它包括粘和对两个内容:(一)规定诗中各联的出句和对句其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声必须相异,这就叫做对。(二)规定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句其第二字的平仄声必须相同,这就叫做粘。违反了则称之为失粘或失对。

双声对

诗律术语。对仗之一种。以双声字作对。如温庭筠《双声诗》:“高阁过空谷,孤竿隔古岗。”十字皆双声。

虚实对

诗律术语。对仗之一种。指在对仗中用虚字对实字,用非实体词对实体词,故称虚实对。如贾岛《病起》诗:“身世岂能遂,兰花又已开。”

叠韵对

诗律术语。对仗之一种。律诗对仗中上下句以叠韵字作对,称为叠韵对。如李颀《题卢五旧居》诗:“怅望秋天鸣坠叶,巑岏杨枊宿寒鸱。”以“怅望”对“巑岏”,“怅望”属去声二十三漾韵,“巑岏”属上平声十四寒韵,俱叠韵字。

错缩对

诗律术语。对仗之一种,亦称蹉对、犄角对或交股对。一联之中,对仗相互交错,不处于相同地位。如李商隐《隋宫》诗:“于今腐草无营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群玉《杜承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鬟耸巫山一段云”。

流水对

诗律术语。对仗之一种,又名串对。一般律诗对仗都为两句并行,而流水对则上句与下句意义贯串,上下联成一气,如水之顺流而下,故名。如岑参《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诗:“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杜荀鹤《春宫怨》诗:“承因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李商隐《隋宫》诗:“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换柱休

诗律术语。即偷春体。

当句对

诗律术语。对仗之一种,又称就句对。指律诗一句之中自成对偶。杜甫诗:“珠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

隔句对

诗律术语。对仗之一种,又称扇对。指诗中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如郑谷《寄裴晤员外》诗:“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如。”

五、其他

口占

诗词术语。作诗不起草,随口吟出称为口占。

原唱

诗词术语。古时文人集会作诗,一人先成,其余人随后酬答,先成者的诗,即称为原唱,亦称首唱,根据原唱后出酬答的诗,称为和诗。

和诗

诗词术语。古人聚会作诗,首作为原唱,根据原唱后作诗酬答,称为和诗。有时原唱单独作了一首诗,当时并不准备让人酬和,但此诗在流传过程中,引起其他诗人的兴趣和共鸣,于是其他诗人也依题写一诗,亦称和诗,或称追和。

和韵

诗词术语。用原唱者选择的韵写和诗,称为和韵。和韵有多种,可以仅用原唱者所用的韵部而不用其原字,称为依韵;也可以不仅用原唱者的韵部,而且全部用其原字为韵,称为用韵;如果不但用原唱者所用的韵字,而且韵字出现的序次也与原唱者相同,则称为步韵或次韵。

起、承、转、合

诗的结构章法术语。起:开端,发兴;承:接起兴发论;转:从另一方面描写或论证;合:总论收尾,结束全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565评论 6 47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021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003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015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020评论 5 37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856评论 1 28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178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824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264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788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13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535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13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0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3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298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622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诗词格律 第一节 诗律 一、先秦至隋唐诗体概说 (一)先秦诗歌 1、《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是先秦...
    温柔的坚持_阅读 3,397评论 1 3
  • 一、各种词牌的字数规定 十六字令16字 捣练子27字 忆江南27字 忆王孙31字 调笑令32字 如梦令33字 相见...
    舵首阅读 4,427评论 0 10
  • 一。声律篇(例句都在书中) 1。何为四声、平仄? 平声是上平声、下平声二声的总名;仄声是上声、去声、入声三声的总名...
    Alfred_Ko阅读 893评论 0 0
  • 2.13 今天早上7点起床了。出门搭车去打羽毛球。打了一个多小时。打完去搭公交回家,车上看到一个老爷爷上车,但我没...
    彭颖诗阅读 222评论 0 0
  • 乐道古镇位于四川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境内,坐落于风吹岭下,永宁河东岸。在“首届四川最美村落评选”中获得 “十大四川最...
    粤旅拍阅读 65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