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拔矫健
文有诗境
一一一一一一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
唐·柳宗元①
自余为僇人②,居是州。恒惴慄③。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④,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⑤,斫⑥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⑦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⑧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⑨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释
①柳宗元(773年-819年),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多有寄托,尤为有名。
②僇(lù路)人:罪人。
③惴慄:恐惧而战栗。语出《诗·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
④法华西亭:法华寺西的一座亭子,寺在永州城内东山上,作者于元和四年建亭,称为西亭。
⑤染溪:潇水支流,在永州西南。
⑥斫(zhuó着):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砍。
⑦衽席(rèn xí):泛指卧席。
⑧垤(dié):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口的土。
⑨颢(hào):洁白;颢气:洁白清新的空气。
这个周三的“最美古诗词”系列,我为大家选择遇见柳宗元。
我相信许多人对这个“文学大V”“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并不陌生,可是除了中学语文课本上你我习得的柳宗元外,我们真的了解这他吗?
未必吧?!
这次我选择的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听是“游记”,估计在“诗和远方”成了流行语的今天就会显得特别时髦和Fashion,然而倘若我们追寻柳宗元的脚步来到他所游玩的山水间,便会发现他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印象中,语文课本里柳宗元的那篇著名散文《捕蛇者说》,开门见山说出“永州之野产异蛇”……妙思如大文豪柳宗元,选取了蛇与苛政的关联,道出了“苛政猛于虎”的咏叹。
而与之相似,《永州八记》也是柳宗元因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改革(其改革主张是:明赏罚、停苛征、除弊害的政令)失败后,其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下的。写的是山水游记,更是自己对命运和诗句的喟叹与感慨!
进步的主张与革新不能得以施展,而仕途受阻的他移情山水间。可是他真的“寄情山水”而忘却了当朝的苛政犹如猛虎吗?
并没有。
柳宗元写寓言(《三戒》、《黔之驴》),写散文(《捕蛇者说》),写游记(《永州八记》),句句声声针砭时弊、垂戒世人。
被贬后的他时运艰辛不济,贫病交迫。造福民众与改良社会的可能被扼杀已经另他悲苦不已,而一家人的蜗居惨遭大火之袭、老母亲偏偏又在此时病故,这些更是让他摇摇欲坠的生活和事业雪上加霜……忧愁、恐惧、无奈,万般滋味涌上了心头,难排难遣难诉明。
好在永州秀美的山水让柳宗元得以暂时忘却现世遭遇。从本文开篇的“施施”和“漫漫”中,便可寻出踪迹。而后半部,在地势高的法华寺,终于望见西山,写出作者身登目游的过程。柳宗元登山后望远,感受西山超乎众上的颢气,体悟造物者的洋洋无穷尽。
这番游历山水的体悟,又怎会与我们今天的“说走就走”的旅行、“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感受相一致呢?
于是,遇见了相对立体的柳宗元之后,我便更加知晓他的志与气,更加懂得了他“不与培塿为类”的决心和勇气。在高山与土丘之间,他选择了前者,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