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是《写个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一直觉得一个人喜欢什么与他对这个东西自小的印象和第一个老师息息相关,所以我非常羡慕外国的艺术教育,从小进博物馆,不用看出什么高深的意义,不用写作文,玩好就行,比中国人吃完晚饭花园溜个弯儿还轻松,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从小不抵抗艺术。中国的东西凡是和艺术沾边的,要么是装模做样,要么是孤芳自赏,而凡是和历史沾边的,要么沉重冗长,要么专业词叠加,总之是“架子气”十足,让人实在亲近不起来。而蒋勋的这本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反倒是一次轻松的美术旅行。旅程从一个美丽的故事开始。拂晓时分,晨曦渐露,某个人遥望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那是美对心灵的最初冲击,他用草茎画下了一个圆圈,紧接着在底下画了一条横线。中国人常说“书画同源”,这样的理念,就是中国美术的源起,所以中国美术相比西洋美术更注重线条和形象,更强调妙悟和直觉。没有故作深奥的高姿态,也没有唯我独尊的自我欣赏,蒋勋的美术旅程还原了美术本来的样子,他的讲述,给我们终将逝去的时光留下了美的记忆。
推荐理由
▊席慕容说:“蒋勋是这个时代艺术入门的最佳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中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长存。”
▊中国美术史入门书,文笔简明生动,亲切有趣,图文辉映,适合九至九十九岁的读者阅读。
本书要点
书画同源,文字和图画原本是一样的。文字到后来为了让大家都能理解,变成了一个样子。但是图画的存在却不是为了表达相同的意思,图画更加自由。
画画的过程中,有观察,有思考,有模仿,有表达。画画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亲近世界。观察意味着我们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
中国人用的毛笔,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柔软,最有表现力的绘画工具。当色彩消失之后,中国绘画的线条一样可以使画面充满动态,空间的层次也一样十分活泼。因为这种工具的特质,所以中国在汉代以后的绘画,都大量向线条发展,而不那么重视色彩。这种完全以线条勾勒出来的绘画,变成了中国绘画最大的特点。
西魏的敦煌壁画还延续佛教故事画的传统,但相比北魏,风格已经大不相同,中国的画家开始把汉族的造型融合进去。敦煌壁画后期,外来的印度风格逐渐消失。从绘画的演变,可以看到外来文化被同化的过程。
许多欧洲传教士来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绘画观念和技法。公元16、17世纪,欧洲经过“文艺复兴”,绘画上格外注重“透视学”。受西方影响,中国的绘画注意到了光影、体积和距离的观察。
内容简介
台湾学者蒋勋以最简约的篇幅、最概括的手法和最通俗的语言,勾勒出中国美术的诞生、演变及其发展脉络。全书搜罗了大量的中国画家的经典之作,作为他的文字的补充。因为那永不停止的对美的信仰,才是年轻一代真正应该读的“中国美术史”。
作者简介
蒋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后任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同时多次举办画展;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出版有小说、散文、艺术史及美学著作数十种,包括《美的沉思》、《艺术概论》、《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梦想与创造》、《舞动白蛇传》、《舞动红楼梦》、《天地有大美》、《破解达文西密码》、《破解米开朗琪罗》、《孤独六讲》等。
让天下没有被埋没的好书,欢迎关注微信号ID:dushenme_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