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美,追求美,爱美,是每个时代都心生向往并为之津津乐道的。
观之现时代,网红脸扎堆,一样高挺的鼻梁,大眼,锥子脸,乍一看觉得不错,却经不得细看,经不得打量,大概缺了点为之神韵的东西,反引得大众审美疲劳,倒是更喜欢令人耳目一新的清丽自然面孔。
审美一:壮硕
国人最早的审美标准,倒要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那时女性的地位很高,一个女子可以与多个男子进行婚配,女子负责采集食物,偶尔还要出去狩猎养家,故那时的女子大都壮硕。那时的审美也停留在健康、孔武有力的层面上。像《山海经》中位于统治地位的西王母,文中是这样描述的:“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意思是说,西王母长得像人,有动物的尾巴与牙齿,擅长呼啸,蓬头垢面头上戴着羽冠。母系氏族社会也总会在身上、头上佩戴一些饰物,却不在意外型,更在意力量与地位。
审美二:白而柔,窈窕兼备
《关雎》中有句:“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便具备美的形态,那时的文人便想用弹琴弄瑟的方式来表示亲近的意思。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中有句“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夏商周时期,基本奠定了男子统治的绝对地位,这个时代里的战事及政治主导都是男性,俗话说,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故刚强的男性,便更喜欢轻柔的女子。这“婉”便有柔的意思。
诗经里《国风·卫风·硕人》又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句子。
说这美人美到什么程度,手要像春荑那样柔美,皮肤像凝脂那么白润,脖子似蝤蛴优美,牙齿像瓠子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几乎涵盖了所有美的形容,这样的审美,放在现在也同样美的惊心动魄,可见那时的审美,与现在还是相类的。
皮肤得好,白净、得纤细、婉柔。
审美三:修饰美
先秦有个很有俊朗且十分有才华的人,名宋玉,作赋《登徒子好色赋》。赋中说:“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
文中所述,极力渲染了该人的美貌,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但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当时已是十分注重修饰了,开始敷粉,嘴上含鲜艳的朱丹,要描眉、束腰。
先秦与汉时相类,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等到了汉朝,对着装对容颜对配饰有个更加精细的标准。
有诗《陌上桑》,里头写了个名叫秦罗敷的美人,说她头上插着堕髻,耳朵上像是含着颗明珠,可想是戴了明珠状耳钉的缘故。又说她的下裙是缃绮,上襦是紫绮。接着是描述别人见到秦罗敷的反应,直愣愣的呆住,行人忘了要赶路,放牛的也忘了要放牛这一茬。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都忘了,足可见美人勾人魂魄之深。更可见此时人们注重的修饰美。
审美四:妖娆而婀娜
曹植有《美女赋》:美女妖且闲,采桑岐路间。
大家都知道曹植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才子,他文中所描述的美人称之为“妖”,可以想象一下,在幽静崎岖的路上有一个妖娆的女子在采桑。
妖娆的是身姿,是眉宇间传出的神态,媚眼如丝,怎的不摄人心魄。
魏晋时期有个名士叫荀粲说过一句话“妇女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这其中可见时人审美的风格,女侍以美色,与妖娆还是沾边的。
三国时期的貂蝉,司徒王允将貂蝉献给董卓之时,既然是美人计,那时的貂蝉也定然没有故作矜持的,献舞时是不是有几分妖娆的姿态呢?
审美五:丰腴与才情
《旧唐书*后妃传》里说,太真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
这里的太真便是杨玉环。谁都知杨玉环是丰腴的,艳丽的,致使玄宗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将她娶到手。
但一个美人身在后宫光有美貌是不够的,特别是想得君王长久眷顾。因为有太多的诱惑与考验。
三千弱水啊,若是可以,谁又愿只取那么一瓢?
那需要长久的默契,需要志趣相投,需要长时间的新鲜感。但她都做到了,她聪明,情商高,会歌舞,通音律。
比她早许久入宫的梅妃,一身过硬的才华,清冷疏淡,终是败在她的才情之下。
审美六:弱柳扶风
到了宋朝,审美却完全颠覆了。传说有天苏东坡去一个朋友家里做客,但见舞女翩翩作舞,但身形却是高大的,苏东坡作诗“舞袖翩跹,影摇千尺龙蛇动,歌喉宛转,声撼半天风雨寒。”舞女听闻,羞赧了好久,垂着头怏怏离去了。
宋朝人的审美里,女子柔弱娇小才是美态,特别是泪眼盈盈的时候,更是我见犹怜。
“世间尤物意中人。轻细好腰身。”
足见纤细瘦弱之态。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
美人如弱柳扶风之态。文人笔下的女子大都在独守空闺,因着思念,便是病弱消瘦的样子,动不动便要泪沾襟了。
如此愁肠,又怎么胖的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