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拘于自身经历、条件和能力所限,认识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
从第一个故事,我们看到,“蜩与学鸠”按照它们的能力和日常生活经验,它们是不能理解“鲲鹏”的所作所为的,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对他们而言是一大困惑,一次飞行为何要做这类准备?“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由此可见,受自身条件之约束与制约,每个人所接触的事物与知识不一样。个人经历、能力、条件不同,因此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对待事情的认识就会因为这些客观原因而被限制。同时,“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秋虫不知冬寒……这些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的,也具有其合理性。
二、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选择安于现状还是奋起直追。
蜩与学鸠自身能力有限,加上他们安于现状,因此他们只能“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而“鲲鹏”本是在北海中的鱼,而遇到海风起时,它奋起而飞,利用自身的能力,借助风力,飞到更广阔的南海去。这便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三、如何辩证地看待事物,调试心态,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如果你是“蜩与学鸠”,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一不要妄自菲薄,二也不要对自己不知或不能达到的,就认为不可能、不可理解,同时不要固守己见或旧意识,善于接受和学习未知事物和知识。要知道认识是无止境的,而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认识也是有局限性的。那就不如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去多学习。如果你是“鲲鹏”,也要理解其他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大可不必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嘲笑能力比你差的。总之,人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同时,我们也要学习“鲲鹏”的奋起而飞的决心和勇气,增强自身能力的同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抓住机遇,实现人生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