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又听了一节张怡筠博士关于建立孩子自信的课程。张博士讲到,孩子没有自信大多来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父母的不当做法;另一方面是孩子对成败的解读。其中占很大比例的是父母的错误做法,比如期望太高、喜欢拿自己孩子与别家孩子比较、严厉苛责、替孩子完成等等。
可听完后我突然觉得,课程的内容有很多我都是了解的,但我为什么还在学?为什么方法执行两三天又会回到以往的模式?就好像上学时看懂了书中的公式跟名词解释,却不会应用到题目上。是我没有掌握吗?
上面的哪一条是现代父母不知道的呢?但是这些我们所众知的问题为什么没有戒掉还要再来学一遍呢?包括我也是。
后来我发现,课程让我们懂了原因,也懂了解决办法,但我们却会受潜意识的影响。
专家说,不要打骂孩子,于是我在孩子写作业拖拉的时候尽力克制情绪,直到发现他写了两个小时还只写了一张,忍无可忍到爆发,最后发现控制情绪太难了。不吼他不听,吼完又后悔。
但那不是控制不了情绪的原因,而是潜意识在告诉我拖沓=学习态度不端正。我生气的也是态度不端正这件事,而不是拖沓。但是他真的是态度不端正吗?
孩子拖拉的原因有多种,我的孩子今年5岁,现在在写生字作业时根本做不到横写平竖写直,我也曾因为他慢而说他,后来他说如果我要求了时间,他会写不好;如果要求写好,时间就一定会比较长。
想想,以他的年纪,动作协调能力也相对较弱,他不是态度不端正,而是在我的要求中间难以执行。
我知道,需要批评的是我。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原因,我们是否把原因归对了呢?
如果没有制定过计划,那回家后玩耍不是他不认真对待学习,而是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写,要写多久。如果制定了计划,面对桌子上任何能吸引他注意力的东西,他都可能走神。这不是他贪玩,而是面对好玩的东西,他容易忘记写作业的目标而分神。很多人面对抖音也会忘记时间。 所以,桌上的东西真的该拿走,陪他一起练习提醒集中注意力的训练是更好的选择。也许是在墙上醒目的地方贴上对作业的目标,也许是用一些好玩的话语自我提示集中注意力。
所以我们以为的原因,未必是真的原因。大脑会给出错误的信号。
除此以外,我们学育儿课程的目的又是什么?是站在家长的角度解决孩子身上的某些问题,还是站在孩子角度帮助他养成长期好习惯?
在上课时,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助教举例某孩子因考试只有90分而失望,让家长回答如何回应孩子,很多家长说:已经90分了,很棒了,只要你再努力一些多拿5分就能达到95分的优秀成绩了,加油啊!
说实话,如果我听到这样的话,我会想:也许是我不够努力。
学过课程的我们知道如何跟孩子共情,要鼓励而非讲道理,但大部分回答的语气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态度观点没变,还是在告诉孩子:你要再努力一些。
后来,助教分享了一个高手爸爸的回答: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么从0分到90分的?
很暖吧?孩子的回答既能让他看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又能从中推倒出怎样从90分到100分。不用爸爸说,他都知道他是努力的而且会更努力。
如果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要想方设法改掉他身上的毛病,那我们会变成孩子的对立面。我们要做他的盟友,帮助他形成受益终生的人格品质。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是怎么看待他的问题的?我所理解的原因是真正的原因吗?我所说的话能帮助他长期建立良好的习惯品质吗?
我在课程屏幕上看到一句话,说的特别好:看到一个好孩子,就会收获一个好孩子。
盟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