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记得郁达夫在“故都的秋”文末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者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直难以明白这是怎样一种魂牵梦绕的牵绊,总觉得秋在我的眼睛里是那个“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法言说的愁思,有时候真觉得情感是无法控制的,尤其是在我以前极度压抑自己的情感,极度控制自己的感受变得麻木之后再重新去拨开外衣欣赏这个世界,那点点滴滴的情绪都足够让我这个从不落泪的人渐渐变得爱掉眼泪了,对世界也更多了一份真实而不同的感受。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我越来越同意的一句话。因为发现自己不知何时打开了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世界的时候就变得“多情”起来了,能够感受到很多以前感受不到的感觉,有朋友带来的信任,家人带来的温暖,大自然带来的恩赐,所以能感受到的季节的层次就会多起来了。
秋天是踩起来脆响的梧桐落叶,可以让我尽情嬉闹。小学门口一直以来都是两排梧桐树,上小学的第一天就能够看到它粗粗的树干,大大的叶子像个巴掌似的,爸爸说那是梧桐,但是我只知道它能够在夏天这出一片凉荫。入学的时候还不到秋天,直到某一天,我发现地上的叶子多了起来,一层一层的,有大有小的,我放学的日常活动就多了一项,和小伙伴踩叶子。我最喜欢踩叶子,踩上去的时候,那种咔哧咔哧的响声,脆脆的,像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我还喜欢踩叶子走路,这一片在这里,那一片在那边,我可能就会从这一片蹦到那一片上面去,以求让我可以“安全软着陆”,但是大部分时候因为腿不够长而没有叶子承接变成了“硬着陆”。所以,我的一整个秋天都有咔哧咔哧的声音和满地金黄色的落叶。
秋天是一个悲愁的季节。不知道是不是诗文学多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心里充斥莫名的“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愁思,现在想来,小小年纪的,哪里有什么愁思,突然有点明白辛弃疾《书博山道中壁》的心情了,明白个中感受的时候,也就戏谑一笑了之了。如今翻看那时候写的一些文字,一些当时觉得上佳的编造出来的排比句,比喻句,如今看来不过华丽词藻的堆砌,颇有种沈从文调侃汪曾祺写的小说是“两个聪明脑袋打架”似的,反而不如直接的语言流露的真情实感多些。那些文字中的秋和愁,在华丽词藻的修饰下反而显得淡漠得多,无愁的讲愁,有愁的可能就静默了。
秋天是一幅安静的画。前一段时间去姑爷爷家,通往高楼的一条路两边站着两排梧桐树,阳光下映着阳光的跳跃,闪闪金黄的,好不活泼。去的时候是上午,出来的时候已经有点下雨了,姑姑叮嘱我拿好伞再出门。道别之后,便出门去了。下了楼发现并没有下雨,只是有点风,便收好了伞。走在种满梧桐的路中央,看着昏黄的灯光映着梧桐的叶子,金黄对着金黄。一阵风吹过梧桐树沙沙作响,片刻就有漫天洋洋洒洒的梧桐叶子,旋转着、跳跃着,橘黄的灯光映着满目的金黄,金黄的叶子映着灯光,第一次明白了交相辉映,不自觉叹了一句,蒋介石为宋美龄种满南京城的梧桐是何等地美~我觉得自己像是置身于一幅画中,幻想着自己身着一袭红裙,在漫天飞舞的梧桐叶子中开始跳舞,伴随着风的喝彩,叶子的翩迁,直到我跳累了,附身于层层叠叠的落叶上休息。我静静地站着,看着被飘舞的落叶环绕着的昏黄灯光,思绪飘了出来......
秋天是咔哧咔呲的美妙音乐,是欲赋新词强说愁的借口,是一幅安静地画......打开你的感受,去尽情感受它,不止它,去感受那每个四季,你会从中看到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