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三分法
在笔者之前一篇以对凯撒的评述文章中,曾评价善于归纳总结是凯撒的出众之长。《高卢战记》开篇第一句便是凯撒以三分法总结归纳的高卢区域划分。凯撒从文化和地理上讲高卢划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东北的贝尔盖高卢(Belgae也是比利时的词源),西南的阿奎塔尼高卢(Aquitani)和中央占绝大多数的凯尔特高卢(Celtae,其实高卢Gallia就是Celtae的拉丁化转译形成的词汇,本来高卢人就属于广义上凯尔特的一部分)。
但从整个《高卢战记》内容来看,凯撒的三分法似乎还是有所粗糙,笔者认为严格上凯尔特高卢中也应该把布列塔尼半岛和部分沿海地区给单独划出来作为一个单元。
从现在的研究来看,至少在凯撒那个时代乃至更早的时候,布列塔尼半岛上的凯尔特人(高卢人)在语言上与其他凯尔特人有所区别。据说他们的语言与伊比利亚半岛的伊比利亚人有一点关系,而并非完全属于凯尔特语这个家族。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有相当一部分祖先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移民。同时,在高卢战争第三年(BC56年)中,以布列塔尼半岛的维内蒂部落为首的大西洋沿岸各部落曾组成联盟反抗凯撒在高卢的统治,而高卢内地的凯尔特高卢大部分部落都没有跟随响应。以上可见布列塔尼半岛从文化上存在一定特殊性,且以海洋文明为特征与高卢腹地的部落存在一定区别,这些以布列塔尼为核心的大西洋沿岸地区的部落也存在紧密的联合趋势。因此从更科学的划分,布列塔尼高卢应该从凯尔特高卢中独立出来。
几大高卢族群中,贝尔盖人据说是混有日耳曼人血统,且经常面临莱茵河下游日耳曼人入侵,因此在整个高卢人种最强悍不屈。凯尔特高卢人则人口最多,最强大。阿奎塔尼高卢人基本属于打酱油角色,除了在高卢战争第三年(BC56年)响应了维内蒂人号召反抗凯撒,随后被小克拉苏一个军团(大约不超6000人)加凯撒半数以上骑兵(大约不超3000人)征服,此后基本未再大规模反抗凯撒。整个高卢战争8年中,凯撒主要前期主要和贝尔盖人厮杀不休,后期和部分凯尔特高卢人相斗。
重要的高卢部落
属于凯尔特高卢,和塞夸尼并列凯尔特高卢,也是全高卢最强大的两大部落,且是与罗马最友好的部落。凯撒赴任高卢总督之前,埃杜维刚刚被塞夸尼引入的日耳曼人击败,跌下高卢霸主位置。凯撒赴任之后,重点扶持埃杜维为高卢全境的领袖部落构建罗马在高卢的霸权统治。说直白点,是罗马养的一条最忠实的高卢带路狗。
属于凯尔特高卢,且实力仅略次于埃杜维。因不服埃杜维在高卢霸权,给日耳曼人当带路狗,引狼入室,又反被日耳曼人奴役。在凯撒击败日耳曼人后也主动承认罗马霸权,基本再未反抗罗马。虽然实力老二,但在《高卢战记》中存在感不强。
属于凯尔特高卢,实力不俗。《高卢战记》中最著名的高卢领袖,也是凯撒在高卢遇到最有挑战性的对手维钦托利即是此部落贵族。也是法国奥弗涅(Auvergne)大区的词源。
属于贝尔盖高卢,可能是贝尔盖人中可能第三或第二强的部落。高卢三大族群中贝尔盖高卢反抗罗马最激烈,贝尔盖人中纳尔维人付出的牺牲最大。纳尔维人最独特的是全部落几乎没有骑兵,全部徒步作战。高卢战争第二年(BC57年)贝尔盖人反抗凯撒过程中,纳尔维人在桑布尔河伏击凯撒军队最终不敌,全军5万人(也可能少于此数,原因分析见下文)仅剩不足500人幸存,其中600人的部落议会贵族仅剩3人活下来。高卢战争第五年(BC54年)冬,纳尔维人再以6万人袭击西塞罗之地的冬营地,未能攻克,被凯撒带领两个军团(7000人)和400骑兵的援军击溃。
分别是贝尔盖高卢中排第一和第二的部落,在高卢战争第二年(BC57年)贝尔盖人反抗凯撒过程中充当领头人。但很快被凯撒突然杀到未战而降,此后基本未再大规模反抗罗马,只是在高卢战争第七年(BC52年)全高卢大反叛中打了酱油(因为不服维钦托利的领导,故参战积极性不高)。
贝尔盖高卢中最靠近西边凯尔特高卢的部落,可能在贝尔盖高卢中排名第四,也是今天法国著名城市兰斯(Reims)的词源。因为在贝尔盖诸部中离凯撒势力最近,故最早被凯撒不战而降,从此再未反叛。是贝尔盖高卢中对罗马最友好的附庸,也是凯撒在贝尔盖人中扶持的最忠实的带路狗。
属于贝尔盖高卢,是高卢部落中骑兵最强大的部落,也是凯撒军队中辅助骑兵的重要来源。该部两个贵族英度鞠马勒斯和钦杰多列克斯争权,凯撒支持后者。在高卢战争第六年(BC53年),因凯撒在前年冬天损失15个大队兵力,英度鞠马勒斯带领部落反叛,后被拉比埃努斯设计阵斩,凯撒扶持钦杰多列克斯重新附庸特雷维里。
属于贝尔盖高卢,本身不算强大,只因地处莱茵河入海口,拥有沼泽、森林庇护,故而几次以坚壁清野,躲入沼泽深处森林迫使凯撒军队无功而返。但前后遭到三次“三光”政策大扫荡,最终向凯撒求降。
重要的日耳曼部落
日耳曼人本来生活在莱茵河以东。在马略时代(大约BC110年前后)就因环境恶化或内部人口压力原因西迁渡过莱茵河进入高卢,被罗马击败,但对高卢地区的入侵蚕食却未停止。尤其是在莱茵河下游,大量日耳曼人渡过莱茵河赶走贝尔盖高卢人,扎下了根。在凯撒赴任高卢总督之前,又因塞夸尼引狼入室,阿利维欧斯图斯为首的12万人也陆续从莱茵河中游入侵,侵蚀了高卢中部到阿尔卑斯山一带的领土。
阿利维欧斯图斯
阿利维欧斯图斯是塞夸尼人引入的日耳曼人领袖,具体来自哪个日耳曼部落不详。可能当时过河的日耳曼人来自很多部落,阿利维欧斯图斯是众人推举的领袖。在凯撒还在当执政官的时候(BC59年)被授予了“罗马友好同盟”称号。凯撒赴任高卢总督后第一年就发生战争,阿利维欧斯图斯兵败身亡。
莱茵河东岸日耳曼部落中最强大的部落。凯撒两次渡过莱茵河扫荡,苏维汇都躲入森林闭而不战,迫使凯撒无功而还。在几百年后,罗马帝国衰落时的蛮族大入侵中,此部落依然存在并进入罗马境内,占据伊比利亚半岛北部建国。
乌比(Vbii)
莱茵河东岸人口最多,实力第二强的部落,也是凯撒时代日耳曼部落中对罗马最友好的部落。是凯撒重点扶持的日耳曼盟友,也是罗马在日耳曼中养的带路狗。凯撒麾下的日耳曼骑兵可能主要来自此部。
渡过莱茵河,在莱茵河下游西岸扎根,生活在贝尔盖境内的日耳曼部落之一。其部落领袖昂比奥里克斯在高卢战争第六年(BC53年)袭击萨宾努斯和科塔的冬营地,全歼第14军团加5个新编大队(至少6000人以上),造成凯撒在高卢战争中最惨重的一次损失。后被凯撒击败,昂比奥里克斯流亡各地不知所踪。
高卢境内各部落人口和兵力
《高卢战记》中记载了部分部落某场战役的出动兵力和全部落人口。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是在高卢战争第一年(BC58年)赫尔维西亚人为首的阿尔卑斯山附近几个部落的大迁徙。根据凯撒的记载,这场举族迁徙中,总人口为36.8万,其中战斗人员为9.2万,这个数据应该可以反映大多数高卢部落战兵与人口的占比。由此可知,高卢部落可战之兵占部落人口的约25%,即四丁出一。结合中国的史料,这个动员效率也比较符合很多游牧、渔猎民族的军事动员效率。比如匈奴极盛时期人口百万,控弦之士三十万。突厥极盛时期也基本人口百万或略多于百万,控弦之士四十万。基本动员效率也在四丁出一至三丁出一之间。
不过这种高动员率是以牺牲大量生产力为代价的,只能是短时间、短距离的极限动员情况。一旦战时太长,或超出本部领土远征则很难动员这么大的比例人口作为战兵。同时,这些战兵中大量是装备不佳、士气不高的平民甚至奴隶。
在这场战役之外,我们看到《高卢战记》中有记载的动员兵力最多的是高卢战争第二年(BC57年)贝尔盖人反抗凯撒组成的联盟中,贝尔盖最强的部落贝洛瓦契可最大动员10万兵力。根据上述动员效率推算可知,贝洛瓦契部至少拥有40万左右的人口。而贝洛瓦契部又附庸于高卢最强大的埃杜维部,可知埃杜维和屈居高卢第二把交椅的塞夸尼至少部落人口不低于40万,可战之兵不低于10万。
同样在贝尔盖联盟反抗凯撒的战争中,书中还记载当时贝洛瓦契拥兵10万,其中战斗力很强的有6万,可估计贝洛瓦契很可能会出兵6万左右。同时书中记载当时苏埃西翁和纳尔维两部各出兵5万,可估算排名贝尔盖第二、三强的苏埃西翁和纳尔维两部大约实力是贝尔盖最强部落贝洛瓦契实力的80%,故两部人口可能在30万以上,40万以下,可战之兵8万至10万之间。其中,纳尔维人在那一次贝尔盖联盟反抗凯撒的桑布尔河之战中将几乎全军覆没。但在高卢战争第六年(BC53年)冬袭击西塞罗之弟营地时又集结了6万人。如果在桑布尔河之战中纳尔维人报销了当年出动的5万人,岂不是纳尔维前后总共出动了11万人?笔者认为可能在桑布尔河之战中纳尔维人并未全部投入在那次联盟中出动的全部5万人。同时,在此后的四年中可能又吸纳了其他的部落人口,实力略有恢复。或者袭击西塞罗之弟营地时有裹挟其他部落一起行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卢人中有多少骑兵。在《高卢战记》中有记载凯撒麾下的骑兵有4000至5000人。前期通常有5000,至高卢战争第六年(BC53年)就只有4000人,原因是分了1000骑兵给小克拉苏带到东方加入克拉苏的军队(可惜最后全部葬送在卡莱之役)。这些骑兵除了有记载的约400人是日耳曼人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来自高卢各部。而且很多可能就是在各部交给凯撒的人质中选拔的贵族骑士,因此战斗力特别强悍。此外,在高卢战争第七年(BC52年)全高卢大反叛中,维钦托利得到高卢全境大部分部落的支持,曾集中了1.5万骑兵袭击凯撒补给线。由此可估算,全高卢的骑兵数量可能不低于3万。
综上,高卢各部最大可动员全部落四分之一的人口参战。部落有大有小,最强部落埃杜维、塞夸尼等人口在40万人以上。贝洛瓦契、苏埃西翁、纳尔维等区域性霸主的部落人口在30万人至40万之间。赫尔维西亚、阿维尔尼、雷米等较强部落人口在20万人至30万之间。其他中小型部落人口在20万人以下。整个高卢人口至少在300万以上,总共最大动员兵力约70至80万。笔者这个估算也基本和普鲁塔克在《古希腊罗马名人传》中的记载相符。不过普鲁塔克在凯撒的传记中称凯撒在高卢战争中消灭100万,奴役100万,则有所夸张。
至于在高卢境内的日耳曼人的数量。如前所述,入侵高卢的日耳曼人分两拨:一部分是位于莱茵河下游已经扎根很久和贝尔盖人混居的各部(如上述的厄勃隆);另一部分是在凯撒赴任高卢总督前不久才刚迁徙入侵莱茵河中游西岸的阿利维欧斯图斯带领的一批日耳曼部落。
据《高卢战记》记载,阿利维欧斯图斯带领的日耳曼人前后有12万人之多。如果按照和高卢人差不多的军事动员效率,则可战之兵估算起来可能在3万左右。就这总人口12万,战兵3万左右的日耳曼人居然击败了埃杜维、塞夸尼两个40万人口以上的高卢最强两部,侵占了塞夸尼三分之一的领土,并迫使拥有26.3万人的赫尔维西亚部举族西迁。可见German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诚不我欺。
而在前文所述,高卢战争第二年(BC57年)贝尔盖人组成联盟反抗凯撒的那场战争中,生活在莱茵河下游的日耳曼诸部也总共派出了4万人与贝尔盖人并肩战斗。根据前文估算在这场战争中,约30多万人口的苏埃西翁和纳尔维两部各出兵5万,则可估算在莱茵河下游西岸的日耳曼各部可能总人口在25万至30万之间,可战之兵约6万至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