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组社会学者统计出来的数据:人类当中,约70%——80%的人,需要的是生存教育,只有15%——20%,或者更少的人,需要的是精英教育。
至于接受了精英教育的人,能否真正成为精英,身上的遗传因素又至少占到了50%,或者一半以上。其他因素还包括家庭的熏陶滋养,受教育程度,个人努力程度等等。
换句话说,我们就是那即平凡又普通的80%中的一个,只是大多数的我们,常常自命不凡,不愿意承认那个真相罢了。
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赵翼,曾在晚年写过三首非常有名的诗,其中一首是: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赵翼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年轻时候学说话,总是感觉自己表达不够圆满,就以为是学问功夫还不到家。等年纪大了、老了才明白,有些事情不是单靠勤奋和努力就能实现的,成功的因素里面,后天努力只占到三分,还有七分要靠天分和机缘。
这就跟我们民间俗语说“祖师爷(老天爷)赏饭吃”的道理一样,尤其在艺术、文艺领域最为突出。
不过,我这里并不是说要把自己不成功的因素全部都归结到天分上,恰恰正是因为那三分的努力,才有可能让我们走近和激发出自己可能存在的七分天分,否则一切免谈。
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大器晚成”,比如商末周初的姜尚姜子牙,堪称大器晚成的代表。
再比如《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自幼饱读诗书,多才多艺,尤其是绘画、书法是他非常擅长的领域。
吴承恩的《西游记》,73岁才付梓印刷。从42岁初稿到最后的成书,整整经历了30多年,是举世公认的大器晚成。
无论是古时的姜子牙、吴承恩,还是当代同样可以称作大器晚成的著名企业家——福耀玻璃曹德旺,华为之父任正非,如果他们没有之前几十年的积累,又何谈大器晚成!
作为中年人,应该意识到勤奋与努力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但不是唯一因素,天分与机缘占了成功的绝大部分。
所以,尽人事,听天命,是极好的一种生命态度。
越早意识到自己的平凡和普通,才能尽早放下焦虑,心平气和,脚踏实地的生活。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空洞,空洞里装满了我们的欲望、遗憾,还有缺失。随着人到中年,看到自己不但事业平平,发财和成名更是谈不上,如果子女再不成器,中年人心里的空洞就会以焦虑的状态呈现出来,想拼命抓住一些东西,去填满、抚平心里那个空洞。
如果心态不调整好,往往越努力越焦虑,因为看不到希望。
放下焦虑的办法就是承认自己的平凡和普通,但是还要提醒自己,努力不一定有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不努力肯定不会有收获。
不妨看看自己身边的人,是不是大多数都即普通又平凡?
其实,我们和他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