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就对文字感兴趣,三四岁爸爸教我识字,小学三年级就似懂非懂看小说。
11岁父亲去世,家里塌了天,我开始厌学,唯独对小说入迷。
看书多了,就有编故事的想法,好像冥冥之中我与文字有缘。
现在回忆人生的多次交集,一次、两次、三次……不管多么自然或者奇特,多次因文字改变人生,偶然中有必然,命运推着你前行,直至由业余走到专业,注定这辈子文字是我的必走之路。
回忆过往如章回小说,听我细细道来。
()一篇作文显天份 小荷初露尖尖角
高小毕业考初中,作文题是《麦收记》,我编了个和农民比赛割麦子,手被镰刀割烂,轻伤不下火线,获得作文满分。
小学老师给下届学弟学妹树为榜样,刻蜡版油印几百份,列为范文。
这是我懵懵懂懂第一彩。
()偶然之中上红榜 不是刻意自偏科
到初中后,几乎无心上课,浑浑噩噩不知所以,完全是应付状态,唯有精神寄托就是看小说。
放暑假时帮县图书馆给图书贴标签,遨游在书的海洋,那是我最惬意的时光,可以随便挑图书,可以把图书带回家,可以灯通宵达旦与书中人物对话。
初二的一天,教导处楼前贴出一个“红榜”,学校在高初中学生作文里选出十几篇优秀作文张榜公布,我的一篇作文名列其中。
这二次中彩我仍然没有意识到我有点文字天赋,也没有分析到是我看小说的积累,但此时我确实已经阅读了国内几乎所有的长篇小说。
()进入社会求生存 寻书读书为慰藉
初中毕业,我在医院当了一年护理员又被光荣上山下乡,5年后支工到煤矿。
心情好与不好,只要有书看就踏实,不管啥书,是书就行。
那时看的书种“眼花缭乱”。1966至1976,文革十年,找书难。只要是书,拾到篮里都是菜。除了小说,那个时候看过评书、评弹、快板、歌词、影评、剧本、甚至大批判文稿……
到煤矿后,因工伤调到供应科,各单位办墙报,科里让大家写稿,我的一篇文章被选中,就把我抽出来帮助办墙报,支部书记发现了我的文字能力,把我调整到木料场干轻松的工作,以后元旦、五一节、七一党的生日、国庆节、春节的墙板我成了主力军。
这是我因为文字人生改变的一个开始。
()一次申诉出文采 因祸得福被启用
1976年我调到省电力单位,1980年,多年的工资标准开了口子,我的工龄占很大优势,但名单没我。我写了申诉书越级送给单位领导,工资问题没解决,单位主管的副总经理说没想到我的申诉有理有据,清晰明了,工资已经无法变动,但你展示了文采,调你去行政科当办事员吧。
到行政科写的第一份文字材料是资金申请报告,我记得只写了四五句话,大概意思是,因为什么项目需要资金多少,没有穿楦带帽,直接了当说明原因,深得上级欣赏。
这样的形式获得这样的机会,让人不知该庆幸还是该苦笑。
()一句话让我始行动 一篇文让我被青睐
我在行政科当办事员,除了工作,我就在办公室看书,我的科长年轻时也是文艺青年,看我天天埋在书本里,就劝我向报刊投稿。
他的话让我蠢蠢欲动。
我写第一篇小说时,不知道该写多少字,不知道该向哪里投。
我记得第一篇小说叫《小舟撑出绿荫来》,大概意思是励志向上、只要努力就有收获的主题。投给了我们行业报《河南电力报》,用了整整一个版。
随后又寄去一篇,副刊编辑程志鹏老师给我写信鼓励,说河南电力人才济济,我的文字焕然一新。
他请示总编把我借到报社。
《河南电力报》是全国第一家电力行业报,基本编制四五个人,先后在全省电力系统借人帮助办报,我是要准备正式调进的候选人,只是机缘巧合,我的一篇小说在《焦作日报》创刊时被采用,双方谈了一小时,双向选择结束,阴差阳错,我进入老家媒体。
走入文字专业,省火电一公司行政科李科长推了我一把,《河南电力报》程老师是我的伯乐。
()冥冥之中有必然 我的此生文字缘
到《焦作日报》当记者,开始专业文字工作,由于多年的读书积淀,我具有综合文字能力,逐步奠定了我在报社的位置,多次获奖,成为高级记者。
后被聘人民日报河南分社6年,也由于写稿站住了脚。
我由业余到专业到文字自信,一辈子和文字有缘,这就是我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