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简书的人都知道,简书上藏着无数身怀绝技、深藏不露的大咖,很多人来简书也是为了从别人的文章中获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借此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在简书上,你每天可以看见很多干货(当然还有鸡汤),从生活工作到情感想法,可谓应有尽有。比如教你如何一年读几百本书啊,教你一个月掌握一门技术啊,教你如何搞定男神女神啊,不胜枚举。
很多人一看到满满的干货,又都是些大咖写的,简直如获至宝,两眼放光,就差顶礼膜拜了(也许是真的写的很好,感觉很受用),立马信誓旦旦地要按照上面的做法去行动,坚信自己也可以做到。
可是,很多时候事与愿违。有些人想快速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大咖,于是按照大咖们的经验去行动,比如每天五点起床看书,看了一个小时,马上去洗漱吃早餐,然后急匆匆赶去上班。要么上班迟到被罚,要么睡眠不足,工作提不起精神。久而久之,会感觉整个人精疲力竭,渐渐失去坚持读书的信心。
以前我也是其中一员,看到觉得实用的干货,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激动不已,不管适不适合自己,拿来就用。可想而知,基本上做了无用功,并没有什么卵用。
后来,我决定深刻地反省自己。在从别人的成功中汲取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重新认识自己,建立新的自我认知。
于是,我从中外名人事迹里,读懂了努力和坚持的意义。
司马迁的著作《史记》耗时14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7年;马克思作《资本论》用时40年。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于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冰心老人如是说。
简书上一位英语大咖,现在是同声翻译,她说她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英语水平也不怎么样,后来上初中,她把整本整本的教材背下来了,把考过的试卷一字不落的也背下来了,可以说,只要是英语相关的资料她都能背出来,当然前提是全部弄懂的基础上。
还有一位绘画大咖,她说她最开始笔都拿不好,经常被人嘲笑。于是,她决心发奋学习,从临摹开始,从不懈怠,慢慢的出去写生,最后自己开始创作。别人出去逛街看电影,她在泡图书馆;别人约会谈恋爱,她在苦练绘画。多少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她一个人默默地前行,与孤独做伴,与寂寞为伍,但那是自己的选择,她乐此不疲。
当然,简书上还有很多的励志故事,每个故事都能让人热血沸腾。这些大神们的人生经历无疑成为了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
反观自身,同样生而为人,相差不大的年纪,为什么别人成了某一领域的大树,而你、我依然只是一棵小草?
首先,知识的原始积累不够。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很多人之所以取得后面的成就,最根本的就是他的知识的原始积累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宽度以及深度,而这些积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要想多年如一日的积累知识,靠的是顽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意志和努力需要自我意识的觉醒。
青春年少时,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代,真正明白要积累知识的可能只是少数吧?很多人或许都是被逼的!
其次,自我认知不够。
关于认知,据说有三重境界“第一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重,不知道自己知道”。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关注,这完全可以理解。可是我们每个人由于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以及自身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能力水平的高低,进而导致和别人的差距。有的人读书可以一目十行,你却只能一目一个字;有的人一年三百多本书,轻松看完,还能产出大量的心得感悟,你一年三本书都觉得太多,看完连作者书名都记不住。
所以,先要承认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认知程度和水平,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计划再行动。
最后,成功不可复制。
为什么看过那么多名人传记,励志故事经验总结,你依然没有成功。就像有句话说的“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因为成功不可复制,源于每个人的人生是不可复制的,但是,你可以改写。别人的经验,你可以借鉴,但不能全盘照抄,结合自身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再拿来自己用。
就像曾经的孙楠,一心想成为刘欢第二,但刘欢说“你为什么不做孙楠第一呢?!”
所以说,别人走过的路,是别人的,你看看就好。成功的路上,只有你一个人,没有别人!
有人说,简书就像是摆地摊,每个人的地摊上面摆的都是他们的思想,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所以,作为成年人,应该拥有基本的分析甄别以及选择能力,不要盲目地去学习,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有无限次试错的机会,要充分认识自己,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计划,不断的坚持和努力,终究有一天,我们都能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