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早一批90后大半已结婚生子。
2017年夏、2018年初,送走两位亲人。
我们这一代正面临生老病死。
在真正开始面临生老病死时,人才真正成熟起来。在死亡交界处,发现人性粗鄙丑陋,发现情绪悲欢离合。死亡本身是一种艺术,小时候你不知生有多难能可贵,所以你也不惧死。真正经历在思想上成眠的死亡是在20岁以后,甚或在25岁以后。
不加收敛的尸体有两种颜色,苍白和暗黑。苍白的尸体,像是日本的艺妓,一般是紧闭的眼唇,微蹙的眉头,浑身透着隔离感。暗黑的尸体,带着晦气,阴森森吓人得很。
灵堂,是给有心的人哀悼的。掉着眼泪、情绪抽离的人往往是合着心意过日子的。孩子是不懂得掉泪的,他们还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我们这一代,在外游离久了,渲染了太多情绪,却忘了留些给家里的亲人。隔心隔心,在灵堂里很能检验一番。
送别的过程,静默哀伤。女人们互相握紧的手,彼此搀扶的姿态,往往才透露出女性的柔弱。男人们凑堆处理细碎的杂事,抽咽声都不出,恰恰和女人的表达相反。几乎清一色的黑,我总忍不住去想,亲人生前喜欢人穿得喜庆,她这会开不开心呢?
送别完了,还有一顿饭。吃这顿饭时,人似乎又都坚强起来,间或也能听到几声笑语。
死亡是一场艺术,你回想死亡,情绪去而复返。丧葬的仪式感,将一场不可被拒的艺术写意满满的在每个人人生中多次出场。不知不觉,无知无觉,改变每个人。
生命的降临,又是另一个话题。朋友圈晒得最多的一定是带娃照。赞得最多的ins照也是带娃照。好像孩子们的来临,自带天使光环,让每一个经历过死亡的人,都感染了新生的快乐。有了新生的家庭,幸福感浓郁出画面。和朋友、团队合影不同,带娃的笑容,即便文字是恼怒的,也让人感觉生机满满。怀疑人把希望放在下一代人身上,不尽然。自古以来,历史是写给后代的,人类具有繁衍的本能。交代新生是一种成熟的人生体验,拒绝它并不明智。
但遗憾我还未能真正感受生命降临的喜悦。我所感受到的是,因为诸多选择,未能给父母亲们带来他们期盼已久的儿孙之乐的惭愧。肩负儿女重任,让父母的幸福感缺失,常常让我惭愧得无以复加。
在努力与妥协中挣扎平衡,似乎是个恒久的命题。大家的作文并不精彩,也不绝艳。我看到过,年近40仍旧独身一人的女性,她在书店寻求平静,遇到陌生人时而欢欣交谈,毫不避讳年龄与独身的话题。也知道隔着海岸,有个岛国女性独身主义盛行,选择事业和家庭几乎成了两条并行线,几无交集。更明白所有未迨至成熟的追求都是虚妄,只是没有下定决心。
以死亡终结这篇文章显然是个更好的选择。但在生命的篇章,仍旧希望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