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相信唯心的力量,无论发生什么事,相信自己内心的力量都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按它的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看似正确的话语,对个人生活而言实际上是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的,世界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那个人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
唯心者更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信个人存在的价值,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将外物摒弃,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是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思想。所以我一直深信唯心的力量。
楚国贵族屈原,自己想不开跳江了,他这纵身一跃被人记住了几千年。后人应该感谢他,毕竟没有他现在就可能少了三天的小长假,繁重的工作因而少了喘息之机。至于大诗人的做法,则值得商榷。
屈原寫的《天问》是中国古典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向凡夫俗子发问,自然问不出个所以然,向天发问就不一样了,哪怕没有问出结果,只要问过其实就已经赢了,如今看来流传千古,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大格局才有大作为。
可惜浪漫主义者往往比较理想化,导致和现实世界格格不入,海子卧轨,顾城杀妻自尽,海明威饮弹,川端康成含煤气管道,诗人和作家的可怜之处在于内心不断经受痛苦的折磨,凭借异于常人的敏感神经写出了不朽的经典,本人脆弱的心则被折磨到支离破碎,不得不与这个世界决裂。
生活中最应该学习到的品质是妥协,学会与自己的妥协,哪怕外界环境再不堪。任意一个时代,都不可能具有完全清明的氛围,周围也不可能全都是符合自己心意的人,如果自己的心被浮世所影响,结果可能就将自己陷入苦海中不能自拔。
屈原盼望着怀王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做出改变,这是注定要失望的,并不是你品质高洁、忠君爱国,君王就能够接受你的话,话是要说给懂的人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意识中,楚王又怎能超越于人性弱点而明白屈原的良苦用心?
佛教中有贪嗔痴三毒,第三毒为痴毒,痴又作无名。屈原痴痴地盼望楚怀王改变就成了自身烦恼的根源。
死很容易,活着很难。历史不是沿着一条直线前进的,它是螺旋式地上升,中间会有曲折,会有反复,以死明志不如以生明志,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斯人已去,只希望活着的人能好好活着,天到底塌不下来,不是跳进滚滚江水中喂鱼,而是伫立船头勇破浪,安顿好自己的心向彼岸驶去,风浪若实在太大就暂时躲进船舱,等待着风平浪静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