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转变的开始是结束,今天接着聊第二阶段:迷茫。这个描写真的是太准确了。把结束后陷入迷茫的原因分析的很透彻,同时也总结了三种迷茫状态的心理反应。
如果一个人真的决定结束一件事情,他会有一段时间反复去想之前的决定是否正确,因为人很难一下子完全从一种熟悉的环境里脱离,又没办法很快投入到另一种新的环境,所以这中间会有一个迷茫期,迷茫是正常的。
而迷茫期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意义感的缺失。
陈老师说,人的意义感主要有两个来源:
目标感和人际关系。
当一件事情结束的时候,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了原来的目标。人一旦没有了目标,就会陷入空虚,会不自觉怀疑活着的意义。因为现在和未来没有了链接,你生活的动力就没有了。
我个人认为目标感是一个人减少迷茫的一种典型特质。缺乏目标感的人最容易被情绪掌控,情绪好的时候昂扬斗志,情绪低落的时候觅死寻活,这种人很容易走极端,不喜欢做平淡无奇的工作,喜欢挑战,具有两面性。我就是一个目标感不强的人,所以树立一个目标如果中途放弃,对我来说会更加痛苦,因为需要放弃很多,所以这个迷茫期也许会持续久一点,但同时意味着转变会更加彻底。
人际关系:人的意义感和价值都是在关系中体现的。
事实上,人的意义感是在关系中编织出来的。如果你在生活中很孤独,缺少亲密关系,你不知道谁真的在乎你,你同样会觉得空虚和无聊。
说到这儿,你可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结束以后,会紧跟着一段迷茫的时期。
因为,当我们跟原来的关系、原先的身份、原来的目标脱离的时候,我们也暂时失去了产生意义感的土壤。旧的生活已经过去了,而新的生活还没有到来。
你被留在一段很特别的意义感的真空里,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会去往哪里。
看到这里,我似乎觉得不那么迷茫了,因为当你想结束的事情你反复去想,都找不到继续的理由,而同时又有新的目标等待自己去完成。人总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年少无知的时候会陷在感情的泥沼无法自拔,而到了为人父母的年龄,身上的责任感会自然增加,所以,正常的人都会树立新的目标或者作出新的决定。
比如我日更100天的想法也来源于一篇文章《我不感谢贫穷,我感谢二胎》,是一位85后超级奶爸,因为生了二胎,压力陡增,才想着尝试各种赚钱的途径,最后通过疯狂写作来变现,喜欢写字的我,就像快要熄灭的蜡烛忽然被人拨动了一下烛芯,烛光一下子变得跳跃欢腾。而他18万粉丝就是他持续写作和安全感的主要动力,通过文章和这么多人产生连接和互动,你想要无意义感也不容易吧。这也是互联网媒体最有魅力的地方。也许我最终不会通过写作实现财务自由,但在这条路上,我至少有资格说,我努力过,我为自己感动过。
迷茫期对转变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我觉得,它像是一个特别的容器,只不过这个容器不是空间,而是你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在这个容器里,你需要整理过去,孕育未来。
迷茫期的人一般会出现的三种典型的心理反应:
人们会试图通过比较和后悔回到过去;
通过尽快重新开始达到未来;
人们在迷茫期时会变得更敏感。
如果既无法回到过去,又不能很快进入未来,那第三种反应就是常见的一种:精神会更加敏感。所以很多文学作品是治愈精神敏感者最好的良药,同时很多文学作品也是在作者生活变故的时期产生的。《红楼梦》是其中之一,所以这样的作品的文学性也会更高,而艺术似乎很空虚很飘渺,恰恰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孰是孰非,谁又能说的清楚呢?
所以我感谢给我求知条件的父母,感恩教书育人的老师,感谢生命中和我有过精神碰撞的你和他,有你们,生活才不会一味孤单,那些曾经给予自己力量和温暖的文字,像挚友,像伴侣,像高晓松说的,读书,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不苟且的人。
病是有机体让自己康复的方式,就像迷茫是让我们重新清晰的方式。
只要心中还有爱,最终总会走向重生。
明天,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