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度的压迫是维持稳定统治的需要
-
在中国古老的政治智慧里,如果没有压迫,反抗反而更容易出现,和平局面更容易被打破。所以,巧妙的压迫才是保障长治久安的好政治。
(一)《国语》中公父文伯母亲的告诫
让人们耕种贫瘠土地,一生劳苦,才能维持统治
(二)《淮南子》中姜太公答周武王的对话,实在歹毒
“王若欲久持之,则塞民于兑,道全为无用之事、烦扰之教。彼皆乐其业,供其情,昭昭而道冥冥,于是乃去其督而载之木,解其剑而带之笏。为三年之丧,令类不蕃。高辞卑让,使民不争。酒肉以通之,竽瑟以娱之,鬼神以畏之。繁文滋礼以飱其质,厚葬久丧以伣其家;含珠鳞施纶组,以贫其财,深凿高垄以尽其力。家贫族少,虑患者贫。以此移风,可以持天下弗失。”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二、君臣异道
-
道家哲学的“君臣异道”是一种普世性的政治智慧,它既可以是统治术意义上的权谋手段,也可以是一种明智的管理技巧。
(一)亚里士多德:僭主的僭术
- 僭主:古希腊独有的统治者称号,指通过政变或其他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独裁者,并无贬义。
- 僭主的僭术:永不录用具有自尊心和独立自由意志的人们,宁愿以外邦人为伴侣而不愿交接本国公民,他们感到外邦人对他们毫无敌意,而公民却抱有对抗的情绪。
- 苏格拉底:
僭主独裁者……在他已经和被流放国外的政敌达成了某种谅解,而一切不妥协的人也已经被他消灭了之后,他便不再有内顾之忧了。这时他总是首先挑起一场战争,好让人民需要一个领袖。而且,人民既因负担军费而贫困,成日忙于奔走谋生,便不大可能有工夫去造他的反了”
(二)统治者“无为”、臣民“有为”
统治者的领导之道是无为而治,越是下层人民越要与领导之道反向而行,越要“有为”。实在没事,领导要给他们找点事。
-
从内部管理看
巴纳德《管理的功能》:
总裁的任务不是亲力亲为,而是为下属维系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
从治国理政看
- 《三国志.魏志.陈矫传》:魏明帝来看公文,被陈矫挡驾回去
- 《中论.务本》:人君的素质与小干部的区别,帝王即使样样都不会,也不会天下会乱
- 刘邦得天下: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 赵蕤《反经》
“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
这套无为理论,理论上是玄而又玄的道家,一旦落到具体操作层面,就又流于法家。
三、“破窗谬论”不荒谬
1、经济学里的“破窗理论”
顽童打破面包店的橱窗玻璃,给玻璃店带来生意,引发一系列的人相继获益,因而打破橱窗不但不是坏事,反而造福了社会。
2、“破窗理论”是谬论
亨利.黑兹利特《一课经济学》:
面包店主用来修橱窗的钱,本来可以用作其他消费,例如做西服。玻璃店的生意是从缝纫店转移来的,没有新增就业机会。因此,“破窗理论”是谬论。
3、“破窗理论”真的荒谬吗?
- 凝聚力是和平稳定最需要的东西,适度紧张最容易激发凝聚力,砸破橱窗是人为制造忧患。
- 在“利维坦”国家,橱窗时不时就该被砸一下。劳民伤财的举动常被作为维护稳定性、提高凝聚力、定向激发生产力的手段。
- 奥可肖认为:“利维坦”本身没有目标,像大船漂浮海上,这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人的天然奴性需要强者引领,需要远大目标指引。
- 政党为了胜选,往往会高调提出不可能实现的政策目标,特朗普、希拉里都一样, “破窗理论”隐含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政治目的
- 砸破橱窗具有“定向调控”作用,可以把需求从其他地方引向特定产业。
- 通货膨胀也是一种“砸破橱窗”的行为,增发货币、刺激消费。
四、大世界之恶与小国寡民之美
1、霍布斯的推断是沙上建塔
错把被文明玷污后的人性,当作了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