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è)色,耳不听恶(è)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hèng)①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②,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chǔ),如以朝(cháo)衣朝(cháo)冠(guàn)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bĪn),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③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jué)后知,使先觉觉(jué)后觉(jué)。予(yǔ),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jué)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yù)被(p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nà)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yÌ)而不怨,阨(è)而不悯(mǏn)。与乡人处(chǔ),由由然④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tǎn)裼(xī)裸裎(chéng)⑤于我侧,尔焉能浼(miǎn)⑥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⑦宽,薄夫敦(dūn)。
孔子之去齐,接淅(xĪ)⑧而行;去鲁,曰:‘迟迟吾(wú)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chǔ)而处(chǔ),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rèn)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⑨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pÌ)则巧也;圣,譬(pÌ)则力也。由⑩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ěr)力也;其中,非尔(ěr)力也。”
【译文】
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邪恶的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话语。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驱使。天下安定就出来做事,天下动乱就退而隐居。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去居住。他觉得与村俗的人相处,就像穿戴礼服礼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样。商纣时代,他住在北海的海边,等待天下的清明。因此,听说了伯夷作风的人,贪婪的变得廉洁了,懦弱的立定志向了。”
伊尹说:‘服侍谁,还不是君主?驱使谁,还不是老百姓?’天下安定出来做事,天下动乱也出来做事,他说:“天生育了这些百姓,就是要使先知道的去开导后知道的,使先觉悟的去启发后觉悟的。我是上天生育的百姓中,先觉悟的人,我将用尧、舜之道来使百姓觉悟。’他觉得天下的百姓中,如果有一个男子或一个妇女没有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就像是自己把他们推入山沟里一样。他就这样把天下的重任担在自己肩上。
“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主为羞耻,也不以官职低为卑下。入朝做官,不隐藏才干,但一定遵循自己的原则。丢官去职而不抱怨,倒霉穷困而不忧愁。与村俗的人相处,他怡然自得不愿离开。“你是你,我是我,你即使在我旁边赤身裸体,又怎能玷污我呢?’所以,听说了柳下惠作风的人,狭隘的人变得开阔了,刻薄的人变得敦厚了。
“孔子离开齐国时,捞起正在淘洗的米就上路;离开鲁国时,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应该速去就速去,应该久留就久留,应该闲居就闲居,应该做官就做官,这是孔子的作风。”
孟子(接着)说:“伯夷是圣人中清高的,伊尹是圣人中负责的,柳下惠是圣人中随和的,孔子则是圣人中最合时宜的。孔子可以说是集圣人的大成。所谓集大成就像开始奏乐时先敲镈(bó)钟(独立悬挂的大钟),最后击玉磬来结束。镈钟的声音,是(旋律)节奏的开始;玉磬的声音,是(旋律)节奏的结束。有节奏地开端,要靠智慧;有节奏地终结,要靠圣德。智慧好比技巧,圣德好比力气。就像在百步以外射箭,射到,靠的是你的力气;射中,就不是靠你的力气了。”
【注】
①横,横逆;残暴。
②止,居住。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模拟人足,本义是足,引申指脚趾,写作“趾”。足在人体的最下面,故又引申为地基,字后作“阯(址)”,通过脚可以去任何地方,故引申为至、临,由至、临引申为停止、静止,进一步引申为停留、逗留。由停留引申为居住、处所。由停止引申为禁止、去除。
③顽夫,贪婪的人。顽通贪。
④由由然,怡然自得貌。
⑤袒裼裸裎,袒裼,二字意思相同,为同意复音词,即肉坦,肉外现而无衣。裸裎,也是同意复音词,朱熹《四书集注》:裸裎,露身也。
⑥浼(miǎn),《说文解字》,汙也,汙即污。本意是停积不流的水,引申为脏,不洁净。
⑦鄙夫,狭隘的人。鄙,狭陋。
⑧接淅,接,承、取。淅,淘米。
⑨金声玉振,谓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振,犹收,《中庸》:“振河海而不洩。”
⑩由:同“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