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是如此光怪陆离。
在这个永不打烊的舞台上,谁都会看到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游戏。
这一个个游戏,构成了红尘的热闹,这热闹中有笑声也有泪水,间或还会发出一两声叹息。但漫天的风沙总会将这些叹息卷走,剩下的只有遗忘和空白,让人怅然若失。
无常是无情的,对不?它总是吞没一些我们非常珍视的东西,任凭我们多么痛苦,多么不舍,它也义无反顾。
它会吞掉你,吞掉我,甚至它也许会把我的这些作品,这些文字,也全都吞掉,谁知道呢。不过,即使明知有这种可能,我还是在写着,还是在说着,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在等待着。
丫头,这世上,有很多像你一样的人。
正是你们的存在,让我的故事和写作有了意义。
所以,并不是我在单方面地成全你,而是我们在互相成全着。
虽然我总说自己不需要任何人,也不在乎世界的回应,但有了等待着我的你们,我的人生总会多一些文心,多一点精彩。
这种温馨和精彩,跟结果没有关系,它就像天上的一道彩虹。
我总对筹备组的志愿者说,要学会享受做事的过程,不要在乎结果。因为意义是跟结果无关的。意义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过程,让你能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人生,成长自己,仅此而已。再说,我们又不急着去死,为啥总要心急地想要实现什么目标呢?不管我们想与不想,该实现的都会实现,不该实现的也实现不了。
当然,我也曾满怀热血地想要做成一些事情,想要寻找和维护自己所认为的合理与正义。到了这个年纪,我才终于明白,原来一切的是是非非都在变化,都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重要。最重要得,还是时光和做事。生命很短,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最需要得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者知道了,却不去守住它,那么我们就会一辈子被外境的各种情绪过些,非常焦虑地走完一生。
说到底,所有的焦虑,都是因为太在乎结果,太在乎得失,这种态度本身就存在对抗性。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明明在一个群体里,却不把自己和别人看成一个整体,老是想凸显自己,以自己为主,老是计较自己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别人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你说他是不是在挑衅环境,挑衅群体?这样怎么可能与环境达到和谐,又怎么能实现身心的和谐呢?
和谐是什么?是河水汇入大海。最开始,每一条河都有自己的名字,汇入大海之后,它们却成了大海的一部分。虽然它们仍然记得自己如何从雪山上融化,如何与其他水流汇合,如何长途跋涉历尽艰辛,才终于找到如今的归宿,但这一切都已经成了过去,它们抛弃了过去的名字和身份,成了新家庭中的一员,与其他兄弟姐妹共用一个伟大的名字——大海。这就是它们的幸福与和谐。
为什么不能和谐地活着?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安详一些,平和一些?为什么不能消解自己,融入一个庞大的存在,成为它的一部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证明自己和别人不同?不管为了什么原因,只要一个人想彰显自己,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贴上某种标签,包括正义的标签。久而久之,这些标签就紧紧地粘在了他们心上,成了他们的第二层皮肤,再也撕不下来了。一些原本对生命无足轻重的小事,也渐渐发酵成生命的意义,让他们有了澎湃的激情和使命感,在这种情绪的推动下不断地奋进和努力,却没有意识到,从本质上说,他们也是在追逐利益,跟那些消耗生命追逐利益的人没什么区别,因为他们也是急功近利的,也是在放纵自己。
渐渐地,他们会在这个自己设计的游戏里越陷越深,甚至把它当作众多情绪的出口,即使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们也仍然会继续,就像人们沉迷于香烟和酒精。这时,他们已经不在乎这对还是不对,对生命有害还是有益了,他们只知道自己想要这么做。就算他们有时觉得厌倦了,想要停下来,也会因为一旦中止就否定了之前的一切,不得不像以前那样不起眼地活着,而倔强地留在自己营造的假象里。
丫头,你以前是不是这样?如果没有死亡和疾病的冲击,你会放弃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东西吗?你会不会不甘心,觉得自己上半生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你会不会害怕被社会抛弃,再也找不到立足之地?你能穿越所有的假象,读懂生命和灵魂的讯息,明白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吗?
如果你懂,那么就算没有死亡,你也会放下所有的利益,放下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再也不去争执,再也不去折腾,因为你知道这没有意义。争执之中没有所谓的赢家,不管表面上谁嬴谁输,耗去的生命都回不来了,逝去的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了。本来可以用这段生命做更多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却因为没有明确的方向而误入歧途,执迷不悟,这真的值得吗?
生命是经不起耗的,虽然一切经历都能让人成长,但如果把一辈子都耗在折腾里,就什么都做不成了。有些人不就是这样吗?也许他们的诉求最后得到了满足,但他们把大量生命都耗进去了,有些人还因为长期被一种不满情绪所困扰,得了病,甚至家破人亡。这真的值得吗?——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的辛酸泪,我不想评论谁对谁错。我只是觉得,如果用一辈子去争是非对错,到头来,人不一定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心安,反而会感到非常失落,非常空虚,因为自己失去的,远远多于自己争取回来的。
面对不公平的遭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态度,正是不同的生活态度,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它们都没有错,都有自己的理由,但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起码应该搞清楚什么对自己最重要,自己这辈子最想解决什么问题,是实现人生价值,还是顺从情绪,做情绪的奴隶?如果连这些问题都没有想清楚,就冲动盲目地做出选择,最后难免会后悔。因为情绪会改变,行为的种子却已经种下了,人生轨迹也已经形成了。
很多不知道人生方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人都会这样,都会被自己的情绪牵着走。情绪总是变幻无穷,他们也就变幻无穷了。在那么多个自己之中,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呢?其实哪一个都不是,都只是他们的情绪,他们也只是一团又一团移动的情绪,没有主心骨。
所有被情绪裹挟,总是因为不同的事情折腾不休的人,最终都会空耗一生,一事无成。世上那么多浑浑噩噩活着的人,无非就是如此。
人生其实又很多选择,如果能放下自己,不管那些情绪,路就会宽广很多。只是有些人自己也没有办法,心决定了他所有的行为,生长环境又决定了他的心,无论是眼光见识还是受到的教育都非常有限,他怎么可能站得更高更远来看前面的路呢?所以,人最悲哀的,莫过于看不清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心。
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我才老说,“心变了,世界就变了”。只是,改变物质生活很容易,改变人心却太难了,它甚至是世界上最难的工程。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实只是角度问题,只要角度改变了,一切就不是问题。人最该做的,永远都不是苛责世界,而是改变自己,学会在当下知足,同时还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在很多不如意的际遇中,寻找自己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然后真诚地忏悔,并且改变自己。
人活着时,最需要完善的永远是自己,也只可能是自己。
丫头,你同不同意我的说法?
你在点头,对不?我知道你明白的。
那你知道为啥自己这么明白吗?因为你有一个最好的老师——对,就是死亡。
很多人之所以不会超越眼前的利益去规划未来,总是沿着昨天的轨迹,顺从欲望的惯性向前走去,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死亡在前面等着自己。假如他们也看到了头顶上那把死亡的利剑,就不会在乎自己得到了什么、没得到什么,因为时光终究会把一切都夺走的。既然这样,还有什么好着急的呢?不如沉淀下来,把事情做好。很多被人们称为“天才”的人,其实也只是做到了这一点而已。
人生就是这样,你能付出多少,你愿意承担多少,你放下了多少,你的成果就有多完美,没有任何人能苟且地做出经典。
香港有个导演有“暴君”的称号,他的拍戏方式得罪过很多人,很多人虽然承认他很有才华,甚至说他是个天才,对他的人品却评价不高。二十年来,一直有人在非议他,说他的坏话,但他从来不花时间回应,也不说任何人的不好,一直在埋头创作。很多喜欢他的人,都说自己欠了他一张电影票,他却说,其实没有人欠他一张电影票,是他签了别人一部电影。
丫头,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不愿表达自己。有时,不是因为他内心冰冷,没有情感需要抒发,而是因为他的情感像火一样热烈,无法用言语去表达,也没有人能明白,他索性保持沉默。我觉得这位导演就是这样——当然,我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只能说我心里的他是这样——当然,我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只能说我心里的他是这样——这么多年来,他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但喜欢他的人一直很喜欢他,并没有因为外界那种压倒性的非议而远离他,减少对他作品的热爱。我相信,影迷的这份情谊和信任,在一些多事的日子里,一定是他坚持创作的理由之一。另一个理由,是他热爱创作,热爱电影艺术,热爱他的电影梦想。我甚至觉得,这份爱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和避风港,他把没有人知道的自己放在了艺术世界里,用另一种方式说着他想说的话,隐忍、夸张、拐弯抹角,却又真诚得让人心痛。
但这个人也老了,他从当初哪个很想出名的毛头小子,慢慢成长为一个沉默的人,然后变得越来越淡然——也许,现在的他再也不需要电影去证明自己了——他的眼神里似乎什么都没有,又好像包含了几十年人生中所有的体验和感悟。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智慧,也不知道他的人品如何,但他身上有一种东西在感动着我,那就是他不老的坚持,还有他作品中那种很接地气,却又充满童话色彩的东西,这个东西始终在触碰着人们内心深处一种很难表达的情怀。
他说他老了,我觉得也是,只有老了的人,才会因为有人在等着自己的作品而创作。心还很年轻的时候,人总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想要表达,想要展现,想要塑造,那时,人像是一团火。人老了之后,就会变成水,静静地流淌,不想惊动任何人,只想在人们需要清凉的时候给他们清凉,人们需要解渴的时候为他们解渴。仅此而已。有时,我觉得自己也老了,呵呵......丫头,你觉得我老了吗?
衰老,是一个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死亡也是,但很少有人能正视这个问题。在很多人心中,死亡都如同宇宙黑洞或百慕大三角,总是透着神秘和危险的气息,而人类的天性,就是对未知的事物心存恐惧,没有人会认为死亡是一个好去处。于是,大多数人虽然知道死亡和衰老是必然的,却依旧不太思考这两个问题。就算思考了,也只是在想方设法地回避。可又有谁能回避生命那泄洪般的流逝呢?对每个人来说,死亡都会在它应该降临的时刻降临,永远不会说,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个明天,但每个人都会因为惯性,相信明天肯定会来临,明天的明天也会来临,很多事明天再做也没什么。于是,每个人都活在了永恒的明天里,可明天偏偏是不可能永恒的。
当然,人们都是努力的,只是大家光顾着按部就班,忘记了思考现象背后的规律。走在前面的人做什么,他们也做什么,心和眼神逸雅阁,都是茫然和木然的,对自己也好,对现有的生活也好,既没有反思,也没有追问。或许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很精彩了,一切都利索当然,没有任何不妥,他们丝毫没有发现自己活得既麻木又混乱,更没有人想过这种生活到底是不是自己需要的,是不是真的对自己和家人有好处。
人们总是迷失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洪流中,不管一种观点和活法对不对,自己是不是认可,只要它是社会的主流,就会下意识地追随——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看起来似乎在坚持自己的观点,事实上只是在随大流。包括很多貌似有个性的90后和00后,其实也没有真正的个性,他们对价值和审美的判断深受某个圈子的影响,却以为那些看法都是自己的主见。在他们身上,有些基本的东西似乎已经越来越淡薄了,他们就像无根之草,只能随风飘摇,却意识不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于是,很多孩子很小就觉得心里有个空洞难以填满,只好沉迷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离真实的世界越来越远,离大自然也越来越远,但人们却浑然不觉,仍然在逼着孩子们学这学那,因为他们害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然后输掉一生。
丫头,我理解他们,也觉得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社会有它自己的规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想要得到更好的生活,就必须有更强的竞争力。人一旦陷入这个游戏,感受到生活的艰辛,感受到优胜劣汰的残酷和冰冷,就很难从这个漩涡里走出来,做出对自己的生命有益的取舍,只会竭尽全力地想要改变现状,最后精疲力竭仍无力回天时,就只能绝望沉沦,听天由命。但即便他们真能功成名就,如果失去了心的安详和幸福,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真的很悲哀,你说是不?
人所有的悲哀都是有理由的,都是可以理解、可以同情的,但无论如何,生活都有它必然的规律。当一个人改变不了自己的时候,无论他怎么挣扎,都逃不出生活的牢笼,每一天都会无休止地折腾,或者为了生活,或者为了欲望,或者为了连绵不绝的念头,然后被这一切和自己的惯性裹挟,离幸福和安宁越来越远。
选自《爱不落下》,雪漠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