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儿,竹薯被唤作面薯。它口感欠佳,纤维多且味道寡淡,直接食用很难勾起人的食欲。不过,民间流传它有清凉利尿的功效,所以人们大多将其磨成粉留作药膳使用。
母亲开垦的土地十分贫瘠,一般娇贵的作物难以在此扎根生长。就连生命力顽强的番薯,虽说能长,但刚结出果实,便会被猖獗的老鼠挖出来啃食殆尽,一个都剩不下。无奈之下,母亲只好选择种植竹薯这类作物。竹薯耐旱,无需过多照料,最重要的是,老鼠似乎也嫌弃它的味道,从不打它的主意。
竹薯的生长期漫长,需要一整年的时间才能收获。今年,母亲挖出了不少竹薯,可品质却不尽人意,大多又小又形状怪异。母亲一锄一锄地挖着,还带着一张小板凳,挖一会儿便歇一会儿,速度慢得像乌龟爬。就这么一小块竹薯地,母亲花了好几天才挖完。
竹薯挖出来后,要先洗干净、沥干水分。这时,其实可以拿去用机器磨成粉,可母亲却坚决不同意,执意要用她最熟悉、最传统,同时也是最费时费力的方法制作。母亲说,这点东西本身不值多少钱,用自己的方法做,权当赚点手工费、血汗钱,这就好比辛辛苦苦养一只鸡,它的意义和从养鸡场买来的饲料鸡是不一样的。或许,只有母亲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滋味。
制作竹薯粉的第一步,是用类似铁锤的工具,将竹薯一个个敲烂。尤其是个头稍大的,必须把纤维敲断。因为洗出粉后的渣滓不会被丢弃,而是要做成鸡饭喂鸡,做到物尽其用,绝不浪费。要是纤维太长,容易卡住鸡的脖子,所以得尽量敲碎些。
第二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洗粉。把敲烂的竹薯放进大铝盆里,用水使劲揉搓,将淀粉洗出来。接着,准备一块大蚊帐布,把渣滓过滤出来。过滤后的淀粉水静置一夜,沉淀之后,慢慢倒掉澄清的水,剩下板结的淀粉就可以拿去晾晒了。
最后一步是“变废为宝”。煮一大锅热水,把过滤出的渣滓倒进去烫一下。母亲说,不能冷水下锅,否则容易粘锅,不仅会把锅烧糊,竹薯渣还煮不熟。烫过之后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等水煮沸,再加入一些剩饭剩菜,一锅营养又美味的鸡饭就大功告成了。
每次看到母亲那一小罐竹薯粉,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先生那句名言:“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母亲制作竹薯粉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收获的,不过是一小罐竹薯粉。可这小小的竹薯粉里,饱含着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资源的珍惜,以及那质朴而坚韧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