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好奇,未来人工智能能否进化到发明一种帮助人类做决定的机器?将决定最优化?现在各种性格分析,职业发展等“科学”测试层出不穷,但是好像还是没有能很好地解决如何做好决定这个问题。“早知道当初就/就不…”这样的话语还是不绝于耳。再者,人的心情一直在变化,多少有些贪心,多少有些瞻前顾后,多少对未知有些害怕。今天的晨读的资料所讲述的帮助我们做决定的小技巧,在我看来,不一定能为我们定位最优选项,但是可以有效地避免做出错误的决定。
1.外在环境干扰:纵向推进、横向分类
现在才发现“积分的诡计”。很多次购物的时候,导购小姐都会特别热情地推荐我们办卡,说第一次办卡就能享受积分优惠,或者送积分,或者积分攒到多少就可以在年终的时候换礼品。我也有为积分凑单的经历,以为自己赚了,但是后来发现积分对于我来说,一点用都没有,还买了一大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所以,无论是环境是想纵向或是横向施加其影响力,一定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你究竟要什么?而不是让环境左右甚至决定你的需求。
2.内在决策偏差:高估自己
我特别习惯于做计划,但是计划总不是完不成,而完不成的计划会让我很沮丧。消极循环由此开始。五一假期去了一趟泸沽湖,利用旅途的中转时间,我把游记写了一半,还有一半打算回来写。于是,整个五月,我都告诉自己,抽两三个小时,把游记写完吧。但是,今天我都没有动笔。我反思了一下,大概是我以为自己很喜欢写游记?大概是因为其实我每天都把时间排得满满的?大概是因为我没有客观地正视自己的生物钟(我每天晚上不到11点就困得不行了)?总而言之,是高估自己了。那怎么办呢?调整自己的安排,自我激励呗。今天是六月儿童节,我希望把这份游记送给一个朋友当六一儿童节的礼物(之前口头答应她了)。今天晚上,练完瑜伽以后,睡觉之前,只有写游记这个安排。(结果明天分享给大家哈!)
3.旁人决策诱导:陌生人、亲友、权威
做决定的时候,我们非常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也会有顾虑:我们不听别人的意见,别人是不是会说自己固执呢?万一事实证明他说的是对的呢?这时候有个前提条件就非常重要了:给你提建议的人,是不是跟你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一致,这种建议值得仔细听,细细比较分析;如果不一致,那就当作是种礼貌听一听即可。
做决定,最重要的还是:听从心里的选择。一旦做出决定,无论结果如何,都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后悔和埋怨之中。因为这样做,只会加大决定的沉没成本。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