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
主疏泄又可分为调畅气机、调节情志。调畅气机,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起着重要的疏通作用;调节情志,情志活动依赖于气机的调畅,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肝能调理气机,影响着气血的运行。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以适应人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需要,并防止出血的发生。俗话也说,养肝就是养命,肝不好,未老先倒!可见,肝脏对人们来说有多重要。
可是现在,肝病已经是最普遍的疾病之一。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肝损伤等,都已经是常见、常听到的病症。
肝不好,睡觉会有4种迹象
迹象1:失眠易醒
生活中,有不少人晚上睡觉总是在半梦半醒之间,一有动静人马上就会清醒,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这主要症结为肝火旺盛。
肝火旺盛,会影响肝脏表面的植物神经,导致人们晚上经常失眠、入睡困难或者是半夜经常醒等等。
迹象2:磨牙梦话
很多人晚上睡觉时会频繁做梦,而且还梦话连篇,这样的人,其实并不是他想的事情多,大多是他的肝脏出了问题。
迹象3:小腿抽筋
睡觉时出现小腿抽筋,可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由于高血脂,导致血液供氧不足;二是缺钙;三则是肝脏出现问题。
肝脏一旦受到影响,就会时常出现小腿持续性抽筋的情况,这种情况就得注意肝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迹象4:起夜频繁
肝脏是消化系统的主宰,不仅有疏泄脾胃的功能,还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如果肝脏出现问题,那么脾胃就会升降失调,胆汁也无法正常分泌,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吸收障碍,出现腹泻等问题。
即使在睡觉时,也会拉肚子、起夜频繁,这都在说明你的肝脏出现了问题。
肝脏,是身体内的重要器官,也是较为脆弱、容易患病的一个器官。生活中,抽烟、喝酒、熬夜、大吃大喝等都会导致肝脏受损。
保护肝,这些不要做!
1、酒是大敌,能不喝就不喝
酒是大敌,你看那些天天离不开酒的人,肝多少都有问题。不管是何种酒,只要有酒精的酒,都会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这是因为酒精被喝到肚子里之后,只有10%是在胃里消化,其他的90%都是要通过肝脏代谢的。而酒精的主要成分乙醇会直接刺激、损伤肝细胞。
2、千万别熬夜
现代社会压力山大,熬夜的现象非常普遍,就连一般的家庭里都要很晚才睡觉,错过了睡眠的最好时光。熬夜会对五脏六腑造成伤害,其中肝脏受到的损伤最大!熬夜就是熬命!
3、生气伤肝,少生气
在中医上认为经常生气会让肝气郁结,得不到舒缓,就会直接损害到肝脏的血容量以及运动,而且还会让人感觉到精力不佳,对肝脏的损害是很大的。
4、少吃油腻
油脂和脂肪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但是过度的摄入会让肝脏内堆积太多的脂肪,导致脂肪肝的出现。
5、不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会会让身体摄入过多的食物,而过多的食物会增加胃和肠的负担,并诱发脂肪肝。许多事实证明,暴饮暴食会损害胃和肠道的健康,也会损害人体内的自由基。
5、不胡乱吃药
个别人生病的时候都喜欢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而这些药物的副作用有时候会让肝脏受到伤害,导致出现药物性肝炎。
饭后“一不要”,睡前“二不要”,肝脏好得不得了!
饭 后 “一不 要”
~ 不要动而要静
如果说已经有肝病了,在吃完饭之后,不要运动,而是要静坐、闭目养神。闭目养神能养阴去燥,特别是饭后闭目20分钟,可护肝消食,饭后更应该闭目养神。
当人们在吃完饭后(尤其是午饭,因为午饭吃得一般都比较多),身体内的血液都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消化的活动。
在一般情况下饭后的10-30分钟内要保持静坐,之后再进行其它的活动,才能很好的做好养肝护肝,避免肝病的恶化。
肝脏怕累,也是需要休息的,做到“睡前两不要”,很重要。
睡 前 ”两 不 要“
1、不要过度玩手机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睡觉前玩手机,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而且越玩手机就越睡不着,但是过度使用手机,会导致疲劳,损伤肝脏。
2、尽量不要吃夜宵
很多人一到晚上睡前就觉得饿,但睡前吃夜宵会导致消化不良,早上起来的时候感觉肚子难受。其次还会增加肝脏负担,对肠胃也不好。
这样做,呵护你的“小心肝”
1、推一推,肝经通
中医讲肝主疏泄,肝气一通,百脉皆通,然而肝气最容易受情绪的影响,不开心容易形成肝郁,肝气一旦郁结,就会更不开心。通肝经,重在一个“推”字。
❶ 推脚 :先左脚后右脚,从脚背处沿着脚缝向脚趾的方向推,用点力气,让它有酸痛的感觉,每只脚各50遍。
❷ 推肘 :让双手握拳,屈肘,肘关节用点力把肋部夹紧,然后做手臂伸直弯曲的动作,使大臂反复地在肋部充分摩擦,直至发热。
❸ 推腿 :坐下,先把左腿弯曲,膝盖放平,让双手掌交叠按在左大腿根部内侧,稍用力向前推到膝盖,先左后右,各50遍。
2、唱唱歌,很出气
中医认为:“肝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当我们感觉肝气不舒的时候,会想高声呼叫,为什么呢?
因为呼叫可以疏解肝气,让我们觉得舒服些。如果此时唱歌,也等于把心中的郁闷给疏解开了。
3、坚持按摩 穴位
睡前搓揉涌泉,按摩足三里、太冲,坚持按摩,非常有效。
足三里是个非常好的保健穴位。
足三里穴的位置:
足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取穴技巧】站位弯腰,同侧手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其余4指向下,中指指尖处。
【特效按摩】
每天用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长期坚持,可以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益寿延年。
【按摩手法】
用手指指腹推按足三里穴1~3分钟,可改善消化不良、下肢痿痹、下肢不遂。
【艾灸疗法】
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5~1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调理腹胀腹痛、脚气、下肢不遂等。
【刮痧疗法】
用面刮法刮拭足三里穴,以潮红发热即可,可以调理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
【拔罐疗法】
用气罐留罐10~15分钟,隔天一次,可以调理中风、脚气、水肿、消化不良。
【刺血疗法】
用三棱针在足三里穴针刺放血,可以调理胸腹胀满、男科妇科,如下:
足三里穴的作用功效
消化器官疾病、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心脏病、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呼吸器官疾病、胃下垂、食欲不振、便痢、腹部胀满、呕吐等一切胃肠、腹部不适之主穴。
此外,对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男科妇科、皮肤粗糙也很有效。足三里穴是人体最重要的治病穴道之一。
此外,太冲穴也是非常重要的保健穴
位置: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
功效:主治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面神经麻痹、癫痫、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下肢瘫痪等。配合谷位称为四关穴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口喎等。
作用:揉太冲穴可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生闷气后产生的反应有疏泄作用。配合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起消除肝脏郁结的作用。
4、热水泡脚
泡脚三个原则,一是水要快淹没膝盖;二是水温要足够热,耐受为宜;三是要泡到身体微微出汗,让整个身体里的血液上下循环一遍。
但是过之而不及,请大家在泡脚时合理掌握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