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社会感,常识与自卑情结
自卑感与社会感人皆有之。所有人都必须学习如何透过常识之力,将两者导向健全有益的发展,同时也要避免增生出无用的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进而看见人生真正的价值。
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会导致社会适应不良,这两种情结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和环境社会互动的结果。
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都会努力追求成就与优越,这正是构成精神生活的要素,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因为有些人会用一种心理机制来控制自卑感与优越感,从而导入有益于社会的管道,而这种机制的源泉正是社会兴趣,勇气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称为常识逻辑。
只要孩子的自卑感不太强烈,一定会努力让自己有价值,并投入人生的有益面向。为了实现目标,这样的孩子一定会关心他人的需求与利益。
社会感与社会适应能力是最正确,正常的补偿,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努力在有益面向追求优越感的人,一定能培养出社会感,社会适应良好。
优越情结往往会盖住自卑情结,而且前者是对后者的一种补偿作用,有优越情结的人傲慢莽撞,自负且势利眼,比较看重表象而非实际行动。
以所有发展出自卑与优越情结的个案来说,他们之所以无法在社交方面与有益面向上一展长才,乃是缺乏勇气之故,少了勇气,不仅会妨碍当事人顺应社会的发展走向,也会导致他们在理性上无法理解社会发展的必要性与功用。
罪犯与精神病患者抱持的是个人的意识形态与理性观点,所以会与社会常识脱节。正常人则因为具备常识,而抱持着充满勇气的人生态度。
一个人之所以会有自卑情结,通常和一种想法有关:我没有任何特殊才能。有这种想法的人认为,人有优劣之分,有人天赋异禀,有人则否,这也是一种自卑情结的表现,个体心理学主张,任何人都能有任何成就,如果有人绝望到不再相信这条公理,觉得自己绝对无法在人生的有益面向上达成目标,这就是自卑情结正在作祟。
有自卑情结的人,会相信天生的人格特质,会影响人生。
人会成功,凭借的是勇气,而不是先天的能力,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把绝望变成希望,让人鼓起勇气,聚集力量,做有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