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开年最火爆的电影应该毫无疑问就是《流浪地球》了,都说人红是非多,小破球虽然只是部电影却也不例外。喜欢它的人说它是一部堪比好莱坞的科幻大片,是中国科幻大片的真正起始之作;而不喜欢它的人说它故事逻辑性太差,人物呆板,台词太尬等等。爱也好,厌也好,双方的理由都很充足,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思想较为极端的人。但是今天我想抛开这些争论和理由,只说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思考的几点。
一开始全球集结修建推进器的情节就够让人浑身发麻,纵观人类的历史,内斗永远占据主要内容,甚至可早溯到几十万年前智人与其他人种的生存之争。而当几十万年的争斗被一场灾难消释融解的场面一出,宏大立意当即在屏幕上拔地而起。
当地球发动机全部启动的时候,俯瞰长镜头从地面逐渐拉到太空中,那个场景让我震撼不已,不是说因为知道这个场景是国产特效所以震撼,而是那种蓝色星球与黑色宇宙相互映衬的宏大场面本身让我感觉到震撼。
我喜欢的细节还有很多,有句一闪而过的台词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
当主角团队奋力赶至目苏拉威西发现转向推进器已修复时,队长说了句“饱和式救援”,而此时,全球各地纷纷响起修复的报告声。
他们这行人的来途我们是能是看到的:有整个团队的覆灭,有骨肉血亲的陷落,有战友同伴的牺牲,甚有三十五万人被岩浆吞没。
其它的地方呢?其它的国家呢?在一声一声的报告里,又有多少动魄惊心生离死别,仅仅为了完成一个数字的集结。
那个时候我突然想起他们最初的相遇,亦有轻描淡写的一句,说司机为了保护车上用于重新点燃推进器的火石,当机立断地牺牲自己。
这五个字的台词,包含了多少人的决绝牺牲。
最后的集合也是,不同的语言在各自的车辆中响彻,多少人选择抛弃了仅剩的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选择了一个成功率为零的任务。所有人奋不顾身的选择点燃一个全宇宙最恢宏的焰火。他们的做法可以说是“愚”,但我们却没法不为这样壮绝的伟大“愚行”而热泪盈眶。
另一个是让我十分感动的点,是片中无处不在的选择。
影片开始就说全球的人只能有一半存活,这恐怕是全片最残酷的选择。
而当刘培强感觉无力回天时,是要想尽办法让地球绝大部人的存活还是执行火种计划,亦是选择。
当电梯快要掉下时,是救自己还是救别人。
当楼体将要崩塌时,该不该切断救生绳索。
只剩最后的时间,是要继续没希望的救援还是赶回去跟家人团聚。
不停的提问,人们也不停的选择,但人们的选择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当王磊小队站在已毁灭的杭州推进器前、当姥爷平静地摘下自己头罩时,这两幅冰冷的画面在展示:不管怎么样努力,也可能只是徒劳。即使是有人愿意拿命去拼,以死来换,也可能毫无意义,没有丝毫价值,换不回希望中的成功。这种贯穿始终在绝望中的选择是全片精彩的地方之一。
不同意对这片子过度的褒赞,因为它确实不完美。有很多硬伤,人物呆板情节薄弱台词尬……但我觉得不必在这些地方纠结,尤其是在其合理性。批评、指出其漏洞和不合逻辑的地方,是我们观众理所当然的权力,但以此来否定整部片子,甚至极端地否定导演、演员,这些毫无必要。科幻片已在电影道路上行走百余年,很多经典作品都有学术上的硬伤,但并没有动摇它们的价值。
正如《终结者2》之于郭帆一般,科幻片最重要地是开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在影片中最后的选择里,各国的救援队员们与其说被两场有点尬的演讲打动,还不如说是因为人类永远抱有激燃的情感,永远不放弃希望,哪是看起来很不理性的。
此外,片中众人“徒劳的努力”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在我看来这很真实:努力之后成功是理所当然,而努力过后得不到希望中的结果则是生活常态,这才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许多时候我们努力了、我们奋斗了,甚至付出了别人想象不到的汗水和心血,可到最后或是环境、或是运气、或是自身等等原因,我们还是失败了,我们不能说自己一无所获,但是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面对失败,绝大多数人都会恐惧未来、会怀疑自己,这些负面情绪都是正常的,这些情绪可以视为锤炼我们心性的铁锤,有些人却真的被这“铁锤”所吓倒,畏畏缩缩地不敢上前,有些人有心理准备却最终还是没有挺过去,在锤炼中一蹶不振。当然也有很多人会像片中众人那样坚守到地球毁灭的前一刻。
面对失败的结果,我们自己能做的不多,唯有坦然面对,为下次拼搏积蓄力量,就像影片中那些隐含全人类努力的通过旁白和新闻展现的桥段:全人类建设发动机,全球饱和式救援,在知道希望渺茫时选择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最后一搏的救援队员们。越真实越动人,有的努力注定徒劳,有的牺牲注定无望,但是就是这一个个徒劳与无望才带来了最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