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科学家做了这么一个实验。
他将驯化过的老鼠分别放到玻璃瓶中,那在瓶子里加入半瓶水,观察这些老鼠会在放弃并被淹死之前挣扎多长时间。
他观察到,第一只老鼠起初在水里面拼命挣扎,过了一会儿便潜入水底开始兜圈子,并借助鼻子探究玻璃瓶壁。这只老鼠在潜入水中两分钟左右就淹死了,再也没能浮到水面上。
同样的死亡过程也出现在另外两只老鼠身上,但是剩下的几只老鼠却在瓶子里挣扎了数日才放弃。
接着他又找来了野生老鼠做实验,结果发现野生鼠刚被关进玻璃瓶子时反应特别激烈,可它们在水里短短几分钟全部都淹死了。
科学家思索好久终于发现致死的原因,老鼠们失去了希望。
因为老鼠发现在装了水的玻璃瓶中无论怎么反抗,最终的结局都是被淹死,看不到任何生还的希望。与其白费力气的挣扎,索性彻底放弃。
在了解了这点之后,他把实验过程稍微改变了一下。把野生的老鼠放到水中,在它们即将放弃之前,把它们捞起来,过一会儿再放入水中。
于是,接下来的情况出现的转变。
没过多久,老鼠们就意识到当下的处境并非毫无希望。在后面的实验中就发现,曾经在短时间内摆脱困境的老鼠,可以在瓶中坚持更长时间。
因为一旦了解到可能会出现转机,会有人帮助自己,它们就得到了一个活下去的理由。要让老鼠活下去,就要消除它们的绝望。
心中的希望,可以让人在严酷环境中展现出惊人的忍耐力和毅力。当我们所处的环境压力过大,威胁到正常的生活,我们就会本能地想要逃离,找个相对安全舒适的地方。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大学同学有跟我讲过他暑假去钢铁厂打工,做的是最基础的流水线工作,工作内容就是把生产出来的钢筋抬到车上装好。每一天工作14个小时,暑假的车间温度可以达到50度,吃的很不好,他说有时会在米饭里吃到蚯蚓。
跟他一起工作的那些人大多是初中草草辍学出来打工的,他们早已习惯这种生活。同学刚去时不适应,觉得这种生活会让人疯掉,他问同宿舍的工友会一直做这个吗。
那些人表示不想做这个,太累了。可是,没有读多少书,也没有什么技术,不在这个厂里做那是到另外一个厂里做,都是赚钱,觉得在哪里都差不多。
问他们以后有什么打算,大多数都觉得挣钱早点儿回去娶媳妇儿,然后两人一起出来挣钱,要不就回去开个小卖部小餐馆儿之类的。
这种生活,在我们看来是挺无聊,没什么希望可言的。
我问同学,去做了两个月暑假工,有什么感受。他说其实刚去的头两天就想走人,之所以坚持下来,
一来因为他确实需要钱,厂里的工资给到4千,也算是很不错的了;
二来他知道自己只是去做兼职,不会像其他人那样年复一年的待下去。所以在坚持不住的时候,想想很快就能回学校了。
是啊,如果同学没有回学校这个希望做支撑,他很快就会被严苛的工作整垮,或者是成为一个每天不停工作的机器人。
在一个人失去希望之后,生活没有了方向,只剩下一具空壳混沌的活着。
希望,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能够对身体和精神发挥作用,它就好像能够给烦躁不安的人马上带去安慰的感觉,这也是一种治疗心理问题的良方。
在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叶,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是最后的那片树叶让病人活下去的吗?
不,是他自己,是他看到树叶,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并最终战胜了病痛。
充满希望是件好事,而现今大家心中似乎都没有了希望,取而代之的是焦虑、迷茫、恐惧。
有时回过头去看中学时代的自己,为什么那个时候每天起早贪黑的学习,非常辛苦却不觉得累,反而元气满满的。原因无他,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考大学。
日子有盼头,再辛苦也不觉得难熬。
后来,大家各自步入社会,做着普通的工作,拿着普通的薪水,过着普通的人生,再没有拼搏向上的奋进了。
你说越是这样越应该努力上进啊!
大家并非没有努力过,只是发现自己的努力,跟现实生活的差距始终在不断拉大。就像瓶中的老鼠一样,拼命的寻找出口却发现根本够不着。
于是,在挣扎一段时间之后就彻底放弃了。
我也很害怕自己陷入这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望境遇。所以,总是脑中总是绷紧着一根弦,强迫自己不要去享乐,要自律,要克制。
实验中的小老鼠还可以寄希望于被人救出来,我们可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伸出的援手。与其寄希望于捉摸不定的未来某个时刻,不如抓住当下。
有远大理想是好事,不过跟现阶段差距太大的理想,只会让圆梦的路异常的漫长艰辛。聪明的人会把大理想划分成一个个努努力就够得着的小理想,这样,时刻都会充满希望。
唯有相信,才有可能。
因为,唯一支撑我们走下去的,也许不是勇敢面对一切的雄心壮志,而是把凡事都看的轻一些,只留下心里那不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