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的李鸿章,主持签订过众多的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期间
1895年3月24日(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定问题时,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脸,血染官服,当场昏倒。一时间,现场大乱,行人四处逃窜,行刺者趁乱躲入路旁的一个店铺里。随行的医生马上替李鸿章急救,幸子弹未击中要害,李鸿章复原迅速。
行刺事件发生后,日本警方很快抓到了小山丰太郎,据此人供认,他本人是日本“神刀馆”的成员。他不希望清日停战,更不愿意看到清日议和,一心希望战争继续,所以决定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破坏和谈。
据梁启超记载,李鸿章遇刺后说“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
此后,李鸿章立誓“终身不履日土”。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慈禧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出访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返华途中,经横滨港换乘轮船时,他命人在两船之间搭木板而行,终不违当日之誓。
按《马关条约》规定,大清割让台湾、澎湖及辽东半岛并赔偿二万万两白银,因此李鸿章背上卖国贼罪名。稍愈后,日本送来和约纲要,李鸿章“除第一朝鲜自主外,余皆驳议”。但日本方面毫不让步,李鸿章被迫签约。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的签名花押
在条约上签字的时候,李鸿章故意把自己的名字以花押体连在一起,变得难以辨认,使其看起来像一个“肃”字。1901年,这个花押又被李鸿章用在了《辛丑条约》上。
事后由于条约过于苛刻以及损害了俄德法的在华利益,于是李鸿章设法交结三国,联手干预,逼日本放弃。最终,中国以三千万两银赎回辽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