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虽然离我们这个时代很远了,但时代仍然需要鲁迅精神的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万丰奥特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陈爱莲在曾全国两会上建议,2017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1周年,诞辰136周年,希望青年人牢记先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血精神,积极展现中国少年风采, 在世界形成“鲁迅文化效应”
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里》写到“他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我觉得,这句话用在鲁迅身上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诞辰135周年,在这样的日子里,我重新拿起书架上尘封已久的《鲁迅文集》,再一次走进他的精神世界里,仍然为他的忧愤深广的精神内涵所打动。
先生以俯瞰超拔的眼光来关注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他挥洒下大手笔,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副民国时期的世相图。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正直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那个让偷自己家地里蚕豆的鲁镇小伙伴阿四;那个既麻木愚昧又勤劳质朴的保姆阿长……作品里不光有深厚的温暖的情谊,更多的是尖锐的心酸的批判,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用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己的阿Q;那个在无望的新年里死去的祥林嫂;那个在后悔内疚的情感烈火中将自己焚烧的涓生;那个具有悲剧精神的革命烈士夏瑜;那像是被人从空中提起来的一群看客;那个少年天真中年迟钝的闰土;那个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魏连殳……
我们中国人爱热闹,不仅喜欢参与热闹,更喜欢看热闹。几十年前,鲁迅生活的时代是这样,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时代也是这样。一遇到什么事,大家变戏法一样地从各个角落里赶来,叽叽喳喳、三五成群,比方说议论一个人,围观一件事,往往如此。大家七嘴八舌,甚至添油加醋,最终的结果必定是积毁销骨众口铄金。围观的也莫不如此,多数的人只是好奇,他们并不打算上去劝解一下以求息事宁人,他们往往以一名热心观众的身份在看一段“精彩”的现场直播,偶尔点评一下,发表一下观后感,最为证明自己见多识广的饭后谈资。
21世纪我们进入了多元开放的时代,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但就文化产业来说,外来的服装、影视以及手工艺品等已经大规模地进入了年轻人的生活中。我们把洋节看的比自己的节日还重要,过2月14日的情人节,确不怎么关注七夕了;在圣诞节上很会费心思,过年的时候反而抱怨“没有年味了”;愚人节里搞怪连连,却不记得上次逛庙会是何年何月了……这是谁的错?这是我们自己错!《拿来主义》里说“人要沉重、勇猛,有辨别,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而今,我们面对外来文化全盘吸收,最后只能落得个“邯郸学步”的滑稽下场。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每天忙碌着打转,像是被人不断地用鞭子抽打的陀螺。我们这么忙,早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先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教导;也忘记了向别人敞开一下心扉;更忘记了我们每个人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里,鲁迅先生是我们的好榜样。他热心于工作,同时又不忘用心灵去感应这个社会。他看到了不公平,他就开始喊出来;他看到国民的愚昧,他就吼出来;他看到了封建礼教的罪恶,他就开始骂出来……他看到了,无论好的不好,他都用笔记下来。他是“真的猛士”,横眉冷对,无所畏惧。而有些人呢,或是沉醉于自己狗苟蝇营的小天地里,为了敛财煞费苦心,或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你追我赶,为了加薪,为了升级,不顾一切地趋炎附势,溜须拍马,试问,这样的人哪里有时间去思考,哪里有时间去“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
鲁迅先生是近代中国以来的一座不朽的高峰,他以他忧愤深广的情怀观察着世人,他用犀利的笔锋记录下世人,他的文章,精悍短小,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中国的世态百象。不管是八十年还是九十年、一百年,只要我们中国人还在,鲁迅先生的思想就会一直影响着我们。先生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我们的时代一直都需要鲁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