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余华先生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这是他早年的作品。因为他的其他小说大部分都听过了,所以往前找以前的作品,感觉写得也挺好的,通过这部小说也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
小说的一开始风格比较轻松愉快,甚至会引人发笑。就像《兄弟》这部小说那样,越到后面越觉得沉重。在许三观的身上,看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作为父亲对儿子们的爱。
在许三观的身上看到,有时候,父亲的爱,藏在对孩子们的骂骂咧咧中。他不标榜自己的伟大,甚至会率性地表现出自己的爱恨情仇。
他和妻子许玉兰生下三个儿子。取名为一乐,二乐,三乐。一开始,他确实真的很乐。当他发现他的第一个儿子,不是自己亲身的时候,曲折的故事也由此展开来了。
他恨过,伤心过,冷漠过,报复过。后来当他的大儿子为了两个弟弟,把别人打伤而招致高昂的医药费时。看起来,许三观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眼睁睁地看着被打伤孩子的家属来抄家,看着他们把他和妻子辛苦经营10年地家几乎掏空了。妻子体会到了绝望和痛苦,其实他也是一样。
他让妻子经受这些痛苦,又自己默默地给挽救回来。后来去卖血换钱,还了债才把家里的被拉走的东西又赎回来。有时候,他看起来很冷漠,对妻子也有各种不满意,而且也报复了她。但是对家庭一直很尽责。
他们经历了饥荒和文革,尤其在文革的时候,他对妻子不离不弃,妻子被天天批斗,他去送饭时,偷偷在饭下面藏了肉,悄声告诉妻子快吃口菜(那时候被批斗的人只能吃饭,不能吃菜。),虽然只是细节描写,但是依然很感人。
除此之外,小说里的很多情节都体现了他对儿子们的伟岸的父爱。为了二儿子能从农村生产队调回到城里来,他去卖血换钱,请队长吃饭,送礼且陪着喝酒,那时候他刚刚卖完血,喝到吐了还继续喝,只为让队长喝高兴,为了儿子,甘愿把命搭进去。
而对于大儿子一乐,随着一次次地内心斗争,许三观最终接纳了这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大儿子。在一乐重病的时候,也是一路卖血,筹钱为他治病。
故事越到后面,听着越揪心,听着他一次次卖血,把自己的热乎气都卖没了。那个时代,在路上还有些好心人会来关心并且帮助他,对于他们的帮助,他只能以深深的鞠躬回报。
在困难的时候,妻子许玉兰总是忧愁地说:“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通过小说了解历史上这些困难的时代,确实觉得他们太苦了。而因为了解了他们的苦难,对自己当下遇到困境时或者是对周围的人和事多了一层宽容。
过去的年代如此不容易,能活下来,一代代延续下去,更是不容易,如今的小小困难和过去比,就像芝麻和西瓜,无法相提并论。
看到许三观卖血为一乐治病的时候,心里泛起酸楚和沉重的感觉。也许,为人父母都能体会到这一点。
但是现代的人也有现代人的难处,为生活奔波的人,也许不像是许三观那样去卖血,但是赚回来的钱,也是血汗钱。是的,血汗钱,听过了艰难时代的历史背景,对这三个字,有了深深的体会,当对这三个字的温度有了感受以后,也更容易知足了。
因为血汗是有限的,而欲望和无常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