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3年前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就踏上了跟他走上了斗智斗勇的路。所幸,心理学课和正面管教没白上,跟儿子磨合半年之后,我们磨出了一套秉持“妈妈定底线,孩子自主管理”的行动纲领,包括:
1、 先写作业再玩,每晚XX点前完成作业(每学年根据作业量确定截止时间),
2、 周末的作业周五完成,周六全天休息,不写作业。
3、 作业独立完成,不陪伴(主要给自己留条活路),不会的题先思考,实在不会再请教家长;
4、 93分以上试卷可请其他家人代签,93分以下必由妈妈亲签;
儿子属于相对沉稳的性格,确定好的规则他基本会贯彻到底,如果某件事没有说明规则,他会先确认规则,再行动。这个性格特点对培养良好的习惯特别有益,所以大多时候我们和平共处,偶尔鸡飞狗跳。
然而,今年9月份儿子进入四年级,也就是高年级,情况开始悄然变化。首先,高年级的作业开始大幅增多,然后周五晚上,儿子的几个小伙伴总约他一起“吃鸡”。再者,娃越大,小心思越多,不像小时候说啥是啥,时不时地来个小叛逆,耍耍妈妈不在话下。咋办呢?
一天儿子放学回来,告诉我一个“大新闻”,数学老师宣布:只要期末考试超过班里数学最棒的苏XX同学,就可以免写寒假大本!孩子边说,边摩拳擦掌,好像这“大奖”志在必得。我心想,机会来了!
经过几天的考虑后,等儿子放学回家,我开始忽悠。
我:“你那天说,期末想免写寒假大本,想超过苏同学,是真的吗?”
儿:“嗯嗯,是啊!”
我:“那你有什么计划去超过他吗?”
儿:“什么计划?”
我:“你想啊,你在上学,人家也在上学。你在做作业,人家也在做,。你在进步,人家也在进步啊,那怎么缩短你俩之间的差距呢?”
儿:被我诳进来了,开始顺着我的思路思考,“那我多做点儿习题?”
我:“对啊!只有比苏同学更努力才行。而且吧,我们要study hard,play hard,咱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做完习题,周末可以多玩一会儿游戏。”
儿:“真哒?每周吃鸡可以一小时以上?“
我:“真哒!”
于是,经过多轮友(讨)好(价)协(还)商(价),我们达成了新的纲领:
1、 晚8:30前完成所有作业,+5分钟游戏时间;
2、 写一份53或黄冈习题,+5分钟游戏时间;
3、 晚8:50前完成前两项任务,额外+5分钟游戏时间;
4、 周日课外作业当天完成,+5分钟游戏时间;
5、 周六下午4点前完成所有周末作业,否则取消晚上跟小伙伴玩耍时间;
在设计奖惩制度时,我曾有过顾虑。因为不想让外部动机成为主要影响力,尤其这外部动力又这么有诱惑力。心理学课上,老师讲到了外部动机可转化为内部动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儿子数学老师的承诺,简直有如神助,可以将内外动机有机结合,于是才有了上面的沟通与纲领。
商量好的第一周,儿子明显动力十足,可效果不佳,一次加分也没得到。第二周,到了周中,还是没加上分。我有点儿坐不住了,忍不住问他怎么回事。儿子也有点儿小委屈:“我也很郁闷啊!这两周老师布置作业太多了!“看着娃郁闷的表情,我也不好再说啥,心里想着是不是等娃有空了,商量着调整一下。
转眼到了第三周,我的提议还没说出口,儿子就带来了惊喜。这天一放学回来,儿子兴冲冲又很傲娇地冲我拍出了两篇习题。我一看,很是惊喜,“呀,你今天这么早就写完作业了?“”不是,我发现我很难按照约定完成作业,老师布置得作业太多了,所以我干脆趁中午老师还没布置作业时,先完成了两张小卷。“我的儿啊,大脑袋不是白长滴,连曲线救国都懂!
然而,鸡娃的过程又岂是一帆风顺哒。有惊喜,那惊吓也是必然哒!接下来的几周,总有几天能加分,娃又发现bug了。他说:“妈妈,我觉得每周最多加半小时,到头了。因为XX(小伙伴名字)的妈妈每次顶多让他玩一个半小时。”我鼓励他:“没关系啊,你可以自己在家玩。”然而我还是大大低估了小伙伴对孩子的影响力。接下来的一周,小伙子明显动力不足了,每天晚上作业写到10点以后。问原因,总说是作业太多,结果某天我出其不意走到他书桌前,居然发现他边听手机手表里的故事,边写作业。气死人了!!!我狠狠地训了他,甚至忍不住动手敲了他脑袋两下,并勒令他赶紧写完作业,手机手表没收。
冷静下来,我意识到,是约定失效在先,失去了动力和指导的9岁娃找到了漏洞,发现没及时补救,于是直接钻空子了。亡羊补牢,时尤未晚。第二天,我找了个只有我俩在的时间,跟他很诚恳地道了歉。我看到小伙子眼圈红了,看来前一天晚上委屈伤心了。然后我又指出,一边做什么一边做什么这种看起来multifunction的情况,其实特别浪费时间。就好比电脑同时执行两个命令,会影响速度。儿很赞同地说:“是的妈妈,吃鸡的时候如果同时执行两个动作,就会很卡。”孺子可教也。
因为最近作业实在太多,我们的行动纲领还是没顾上改。周末吧,好好合计一下。其实,育儿就是这样的,有爱,也有底线;有推动,也有后退;有暴跳如雷,也有感同身受。重要的是,遵循孩子独有的成长轨迹,沟通协同,一起成长。偶尔动个手,之后认个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