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进行批判性思维吗?
美国学者M·尼尔·布朗(M.Neil Browne)、斯图尔特·M·基利(Stuart M.Keeley)所著《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张晓辉、马昕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是我读的有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第一本书,很可惜上大学时没读到。这本书讲了批判性思维很多具体学习技巧,并呈现了很多例子,通俗易懂,非常好读。
用一段话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理由+结论=论证。因为彼,所以此,此就是结论,彼则指的是支持结论的论据,论证的过程就是推理的过程。批判性思维要求表达准确无歧义,假设能支持理由,理由充分,证据可靠,推理有效无谬误,不遗漏重要信息,结论合理。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十大批判性问题:论题与结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哪些词句的意义有歧义?什么是价值观假设与描述性假设?推理中是否存在谬误?证据的可靠性有多大?是否存在竞争性原因?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作者区分了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要求阅读时归纳主要论题与观点,理解这些内容,重在吸收信息,得到知识。淘金式思维则要求阅读时带着提问的态度,主动参与其中,与作者对话,批判性地评价作者的材料,再基于自己的评价得出属于他个人的结论,做个积极的阅读者与聆听者。作者指出,淘金式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
在作者看来,批判性思维要求评价所有的(特别是你自己的)主张和想法,对可供选择的所有观点进行理解和评价,再从中筛选。强迫自己对原有的想法做一番批判性检查,能让我们免于走向自欺与盲从,增强独立思考意识,变得更为自信。批判性思维能帮助我们追寻更严密的结论、更完善的想法以及更出色的决定。作者指出,批判性思考者的基本价值观有:自主,好奇,谦逊,尊重好推理,不论它的出处是什么——我们希望尊重和聆听他人的声音,但并不是所有的结论与观点都同样有价值。
作者强调,培养批判性思维成为批判性思考者绝非易事。因为目前我们持有的很多观点,并不是特别合情合理,它们不过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的观点,经年日久,我们却对它们发展出了情感依恋,做决定时就难免受到情感的影响。我们还受个人经验的诱惑,有着进行简化的冲动,抱着成见。并且我们总是倾向于只聆听那些价值取向与我们相近的人,往往固执己见,固守信念,使思考沦为捍卫固有想法的工具。
作者强有力地指出,为了成为批判性思考者,我们应当以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为目的而进行思考,用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审视自己,容忍各种各样的观点,训练自己去聆听对方的不同观点,寻找并思考与自己的观点相冲突的理由,保持开放的心态,当你遇到更有力的新证据、新理由时,就应该采纳它们,使当前的想法时刻准备接受修正,这样才能获得成长和进步。笔者认为,对人来说极难的是否定自己以前的错误观点,建立新的正确观点,从而实现超越。这肯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只有经历痛苦的蜕变,才能提升自己。然而,绝大多数人都不愿经历这种阵痛而突破自己,这是他们终生平庸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作者看来,批判性思维最终会塑造出这样的人:他虚心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接着用理性对这些观点进行评价,再根据评价结果来决定自己该要相信什么及采取哪些行动。
作者列举了推理中经常出现的谬误,包括人身攻击谬误、滑坡谬误、寻求完美方案谬误、歧义谬误、诉诸公众谬误、诉诸可疑权威谬误、诉诸情绪谬误、稻草人谬误、非此即彼谬误(伪两难困难谬误)、一厢情愿谬误、扣帽子解释谬误、贴金谬误、转移话题谬误、回避问题谬误、草率概括谬误、绝对确定谬误、错误类比谬误、因果关系过度简化谬误、混淆原因和结果谬误、忽略共同原因谬误、此后谬误。推理中如果存在谬误,理由就不能为结论提供有效的证明。
作者还列举了常见的证据:直觉、个人经验或轶事、证言、诉诸权威或专家、个人观察、案例、科学研究、类比、统计数据。并一一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弱点。作者特别指出,当动人的事例被作为证据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因为戏剧性的案例会激发我们的情绪,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从而阻止我们寻找更多的相关研究证据。笔者认为,心灵鸡汤大概用的就是这套把戏。
人们表达观点时往往有一些隐含的前提,在作者看来,这些隐含的前提就是假设,即用来支持显性推理的一个未言明的观点,包括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前者是特定语境下的一种隐含偏好,表明作者偏好一种价值观胜过另一种价值观。后者是对于世界曾经如何、现在如何或者将会如何的未言明的观点。
笔者认为,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作者看来,“你遇到的所有信息几乎都是有目的的。换言之,信息是由某人挑选和组织起来的,这个人希望信息能够在某方面影响你的思考。”面对这海量的信息,我们如果不具备良好的思考能力,后果可想而知。笔者曾在《几味思想》一文中说,“由于我们如此不加思考就轻信某人或某组织宣传的思想,才那样容易被奴役。因此,不断追问以审视和省察自己持有的每一个思想就无比重要。”
在笔者看来,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最高级的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批判性思维让我们不断地成为更好的思考者,更好地阅读和表达:既良好地评价别人,又良好地建构自己。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向来只重视学生被动接受观点,而忽视主动批判评价,结果学生往往不会思考问题,表达中的推理谬误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互联网空间。要训练批判性思维,必须改善我们的议论文写作,使人们更好地说理和表达观点。
比如教育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观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观点认为孩子如果不早早学习,就会输在起跑线上,其假设是孩子学得越早,发展就越好。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很多父母让孩子开始学习的时间越来越早,甚至早到揠苗助长。结果孩子小小年纪就出现了各种问题,与别的正常成长的孩子相比,他们反而输在了起跑线上。这个观点将人生比作跑步比赛,看到了二者的相似性。但殊不知,人生是一场几十年的长跑,孩子如果一开始跑得太快,到后面很可能就没了动力。并且人生从来就不是跟谁比输比赢的,只有按自己的路线跑出自己的节奏,人生才会更精彩。由此可见,这仅仅是个禁不起推敲没有理由证实并且假设有误的观点而已,根本就不是一个合理的结论。批判性思维的有效运用,可见一斑。
注:文中配图由笔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