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是真实存在的,而恐惧却是一种选择。
——《重返地球》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更替迅速的时代,每天都有你不了解的新名词围绕着我们,
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计算精神学,智适应。
我们如何跟上这个时代,“焦虑”充斥着职场人士的心。我们总在想:“我该怎么办?”
在人生的岔口上我们犹豫不决,我们的任何一个选择,都冲击着生活,事业。
这些重大的问题很值钱,英语中,被称之为“百万美元”问题。
我该不该去创业?如果去,什么时候合适?
我应该在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读个硕士?学位对长远发展有帮助吗?
如何才能在团队脱颖而出,补短板还是增强项?
“焦虑”多半源于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未来产生的负面情绪深深影响我们的行为。
不安全感,以及焦躁不安缠绕着我们,我们感觉到生活无助。
人们总希望生活在自己可以掌控的环境中,面对未知的事物,天生充满着恐惧心里。
比如,明天要到一个新单位工作,工作是否能顺利,心里充满的疑惑。
这时候,我们要尝试着走出安逸区,安逸区的形成是因为我们多年固话的思维方式,它决定了我们的言语、行为。
而我们一遇到问题,首先思索自己有没有处理这类事情的经验。
这种以主观主义来处理事情的凡事,阻碍了自我更新和突破。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和慢》中提出,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并非用直觉和感性,而是用理性思维去思考,去辨析问题。
感性思维和直觉,是我们人类历史上,通过多年筛选,印刻在人脑里的。
比如看见老虎,我们会逃跑。这是保护我们的身体机制。
不过,遇到如“百万问题”这样的事,就不能仅仅靠直觉来判断了。
我们需要通过理论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
理论知识与直觉最大的不同在于:理论知识是通过对方位的考虑,衡量各种利弊后,得出的结论。
而经过这种思考,我们才有机会从平凡走向卓越。
我们才真正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