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K,优雅温柔有主见,不像新入职的小姑娘,她有稳稳的气场和极成熟的专业素质,很快便能接待学生的一对一辅导。最佩服K的胆识:敢于独立尝试新课,不像我等保守之辈焦虑泛滥:上新课前为了安全起见总想先听听他人的课再决定如何讲。她也乐于开发一些新的话题,年轻且没有架子,遇到学生起哄脸红着也能硬着头皮化解危机,能够虚心听取来自学生一切建议,深受学生喜爱。
K的温婉善良很快赢得两位同事的认可和接纳。
我和K因为找到了共同点也更加熟稔。比如: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个好人,都是完美主义倾向,觉得自己很幸运,习惯于迫不及待地在上完新课后找对方交流,愿意分享一些想法和美好的东东。
每周上新课对k是挑战。
清明节返校第一天,K闲聊时提到“信任”话题,饶有兴致地决定设计一节课。她其间受到了一些干扰:帮我核对了一篇稿子+学生无预约的来访,终于耗费一天半打好腹稿,设计了简案。第二天上午终因没有定稿稍欠底气,K决定下午第一节先用我稿子上的那节课。
中午我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谈起信任这课,她说了思路,我听完以后,反馈给她一些想法和估计,建议她找学生聊一聊,听听学生这方面的困惑和实际需求。
下午第一节决定听K的课,14:20上课,上课时才发现提前的沟通没有到位,出了意外,K灵活进行了补救,约10分钟后,我看到:她开始将手里的作品一张一张在投影仪上放,她一放一取的过程,她听到学生回答后的不解和追问,时间接近尾声而手中积压着很多等待展示的作品,同学们按捺不住的期待与兴奋,K不紧不慢保持原有节奏。于是,我在听课本上写下3条建议,想着下课后给她看,省得再费力摸索。下课铃响后,K拖了一下下,我等在门外,想冲到楼上31班看看是否也出现了意外(因为接下来的第2节我们都有课、意外还是发生了)。K出来后,我急于给她反馈,简单交流后,就离开了。
下午第2节是我本周的第一节课,这感觉不太好,打了70分,和预期有距离,原因出在哪里,尚未理出头绪。
之后,我与K先后回到办公室,她给我欣赏拿她回来的作品,我对其中两件作品很有感觉,因为那是难得的可利用的课堂生成素材。一件关于学生的自我暴露与渴求,另一件关于父母的唠叨,看完后情不自禁地说了句:“如果是我的话,我当时可能会追问学生一些细节,如果可能的话,当时试着去解决一下。”
K犹豫了一下,说,“我刚才体会到了你以前说的,会让别人的不舒服的,那种感受。”
“哪种感受?”
“以前听你说过,很多人并没有强烈的成长意识,没有改课的习惯和欲望,不能承受和不愿意被评课,就算你用最温和的方式来说,也会让人不舒服。这点以前我不理解。”K停顿了一下,“但是今天,我体会到了。其实我今天上完课,本来感觉很好,挺兴奋的,刚才听到你这么说,我体会到了那种难过的感觉。而且现在我说出我的感受时,我又不太想让这种感受被你知道。”
换作两个正常人,我会道个歉,哄哄她,这事就算过去了。但做为两个心理老师,我们硬着头皮进行了一些非正常的思考:你在难过什么?怕被我知道你真实的感受意味着什么?我们冷静地像对待个案一样商讨着当下发生了什么,寻找两座冰山下世界。
K的难过来源于我的3次评课,这让她看到了差距,自我价值感一天之内连降低3级,。她难过的是看见了不够好的自己,这一点恰恰是她不愿意看到和不愿意接受的。
神奇的是,K噙着眼泪,接受了当下分析。我们又讨论一个近期学生的案例。
出现一个有趣的话题:我怕被人知道真实的感受后,变得透明了,别人会因此来伤害我?所以干脆选择隐藏自己的感受以保护自己。
暴露感受=受伤害?or暴露感受=怕被别人发现真实的不够好的自己。讨论结果:让我们难以接受的不是将会受的伤害,而是怕别人知道"我还不够好"的真相。
正常入睡,凌晨4点多醒来,回想这件事,又跳出几个问题,如此多思多虑估计又长了几根白头发。
1.昨天我做了什么?2.我为何那样做?3.我应该怎么做?
这三个问题陆续有了答案:表面上我是给了她3次反馈,其实我先后3次否定了她,与其说,否了定她不如说,我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一直保持了否定自己的习惯,还把对自己的否定投射在了她身上。我的否定降低了K的自我价值感,影响到她的自尊水平,而她又因为自身修养顾虑到我的组长身份或其它,含蓄地表达了不舒服的同时,隐藏了对我的不满和期待,不满于被评判和否定,同时期待我像以前一样倾听、鼓励和支持,给她自由发挥的空间,等她萌生问题后再找我交流,而不是需要被动接受直接的经验和答案。So,我剥夺了K的自然生长的权利和机会。
那问题来了,我到底要不要说?我们有了一些想法或感受,要不要向对方反馈,难道是看见了问题也权当没有吗?
这取决于两点:1.等一等,看对方有无需求,是否发出这样的邀请和表达许可。2.表达策略是必须的。
1.对方的需求、邀请或许可。---如果对方清晰表达了邀请,你给我一些反馈吧,准确评估真诚度后,可以说。如果对方没有邀请而你想说,一定要先取得许可证,我有一些想法,不知道你是否需要?获得允许后,可以说。否则欲速则不达:k最终在我给出意见后暂停"信任"话题,我本周"成功"扼杀一个创意,罪过!
2.表达策略。虽然,表达感受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行为,比较不会引起对方的敌意和攻击。但是,某些时候表达消极的感受,会给对方带来潜在自我评价“我做得不够好,才让你有这种感受”。再者,无论给再内心强大的人评课尤其是改课,都相当于你在对Ta进行评判、挑剔,都会让人不舒服----所以讲究策略尤其必要:“先肯定,再否定。”我昨天3次反馈都少了这一步。------这就意味着:我们先要肯定认可对方的闪光点,提升对方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水平,然后TA就有足够的承受力来承接你的评判、挑剔,从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水平来看,顶多回到基线,不至于降得太低。
延伸思考:由此想到了我的家庭教育,是否也曾打着为了“我是为了你好”,把我的感受在不经孩子允许的情况下强加给了孩子,一边期待着TA的成长,却又真真限制了他的机会,阻碍了人家的自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