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与其自身体系相符的记录方式,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中,形成 了一套运用文字或文字的变化形式来记录音乐的记谱系统。除了运用于打击乐的状声字谱外,文字记谱至少还具有以下三种重要的音乐记录方式:其一,文字记录律名,如律吕 谱;其二,文字记录演奏的指位与手法,如古琴的文字谱与减字谱;其三,以文字及其读音来表示律名、音阶、唱名,如宫商谱、工尺谱。 文章聚焦于使用工尺谱的部分民间乐种,通过对其传承行为的考察,展示工尺谱在器乐传承中的指位功能及其意义。
一、基本谱字与乐器指位的对应方式:传统器乐类工尺谱体系的书写方式常采用简化汉字的形式,文章分别例举了笙管乐器的指位对应方式以及弹拨乐器的指位对应方式,讲述了民间乐师如何按照传统的方式传授这些谱字与乐器所对应的指位及指法。
例如笙这件乐器,工尺谱体系的指位功能在笙这件和音乐器上体现得最为突出,但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准确地记住每 一谱字所对应的几个笙苗位置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于是就有了帮助学习者记忆谱字与笙苗音孔相对应的方式“笙苗歌” ——内外孔字音歌诀曰:一三十管一字真。二管十三上字闻。四八十一为四字。十二十四六合音。三七十一应工字。十二十五尺字轮。全簧孔字音歌诀曰:五六勾凡九清一。亚一背凡十六七。又加十三为上字。徐徐用气呼与吸。这样的方式在当今民间乐师的传承中依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传统音乐的器乐传承中,工 尺谱作为指位谱的性质在文献的记载及民间乐师的传承中均有所体现,谱字与指位的对应与念谱环节相互作用,在传统音乐体系下便于器乐的训练,这也是很多民间乐种依然保留这种传统记谱方式进行传承的重要原因。
二、指位功能在乐曲传承中的训练过程:不同的乐种及乐师按照各自的音乐体系以及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训练步骤进行教学,这个过程往往与念唱乐谱的学习环节有着一致性,其宗旨就是依照骨干谱润腔的复杂程度循序渐进,由简入难。 (一)润腔简单的乐曲及其指位训练;(二)润腔复杂的乐曲及其指位转换。总的来说,在这些传统器乐的整个传承体系中,工尺谱的指位功能在民间乐师的传授过程中得以体现并被强调。指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乐器的演奏,而这一过程又必须在工尺谱念唱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整个传承的过程就是传统乐谱“记声”与 “应指”思维特征的延续。
三、指位传承对于音乐体系的意义:(一)指位传承对乐理知识体系的意义——对于民间乐师的传承而言,由于几乎没有独立的乐理知识的传承体系,民间乐师对当地音乐体系中复杂乐理体系的掌握往往是通过器乐指位的命名及演奏指法的传承,正因为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的遗忘意味着另一方也将随之消失,失律其实就是失去了指法,没有了指法也就失去了相应的乐理体系。(二)指位传承对乐曲旋律音阶的意义 ——指位的传承对乐曲旋律的影响是上一个问题的延续,在乐器失律的论证中可以看出谱字与乐器的指位对应关系及其演奏的指法制约着一个乐社的器乐演奏,没有了对应的指法也就意味着乐器演奏的失传。在一些依然能够演奏的乐曲旋律中,存在部分指位的失传或者本来就缺失与某些乐律相对应的指法,这样的情况还影响或限制着旋律音阶的样式。如由于某个指法的失传,在演奏中用别的音替换失传指法所对应的音或直接因为指法的失传而改变谱字;或者由于指位的不完整从而影响和限定了乐曲的音阶结构。总的来说,各乐社的传承中,乐曲的调性、 旋律、音阶结构都与各自掌握的指法套数相 匹配,指法套数越完整,能够演奏的乐曲在调性、音阶结构 等方面就更加丰富;指法套数越少,则匹配的 乐曲在调性、音阶结构上受到的限制则越大。 这也是工尺谱作为指位谱对于民间器乐传承 体系的意义之一。
作者观点:不同的音乐体系对于记谱方式与传承方式的选择总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与文化性,以符合自身的文化理想并使之得以延续与发展。工尺谱作为音位谱的性质在其念唱的环节有着充分的体现,指位谱性质同样具有重要的功能与意义,此形成的器乐演奏思维方式是别的乐谱难以替代的,这也是很多乐师即使学会简谱甚至五线谱,但依然选择工尺谱进行传承的重 要原因之一。
笔者观点1.在古筝艺术的普及教育中,简谱的运用远远比工尺谱普及,以至于大部分古筝学习者只会使用简谱,对工尺谱不甚了了。这对教学其实是存在不利的,因为随着对古筝专业的深入学习,仅仅运用简谱记谱是远远不够表达曲谱所要表达的意思的。那是否我们就应该摒弃简谱,重新拾回对工尺谱的运用呢?笔者并不是这么认为的,也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简谱在古筝曲谱中的普及,只是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后,有了一些看法。从业余兴趣培养来看,运用简谱可以更好的推广古筝艺术,但古筝真正的根基,在于传统流派的筝曲。在进入专业的古筝学习后,手型、音准、时值已经不再是重点考究的点了(这都是初级阶段必须夯实的基础),牢牢掌握各流派传统筝曲特色的技法、独有的风格、个性的内涵,真正理解古筝艺术的精髓,并在传承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特有的风格特色才是重中之重。而在简谱条条框框泾渭分明的写实性牵制下,所有的曲目都是一板一眼规规矩矩的,任谁也不能轻易“越界”。而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工尺谱,注重写意性 、师徒式的口传心授 , 记谱从来记其大概,供演奏者创造发挥的空间很大 。“演奏者在掌握了乐曲的 ‘调骨’之后,就可在基本音的音高、时值和节奏上进行加花减字。一首乐曲经过不同演奏者的弹奏,通常在保持 ‘板数’正确的情况下因人而异。”(摘自李萌《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 ·中》)笔者的想法是,在学习传统流派的古筝乐曲时,用工尺谱会比简谱效果更好。一是因为工尺谱的“含糊不清”能让演奏者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二是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流派的音乐风格与精神内涵。
2.工尺谱自产生以来 , 千百年间, 在中国始终是用于记录音乐的主要手段 , 对中国的传统音乐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当五线谱和简谱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得以广泛使用时 , 工尺谱这种传统的记谱法几乎消失不见。“1840 年以后, 随着西方的军事侵入和文化传入 , 从 21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开始, 西方的简谱、 五线谱逐渐传到我国。 到1947年我国出版最后一本工尺谱歌谱为止 , 用 了整整半个世纪 , 简谱、五线谱完全取代了我国传统工尺谱记谱 (古琴减字谱除外) 。”(摘自《中国记谱法与中国哲学》臧艺兵)笔者认为,传承千年的文化“一夕之间”销声匿迹着实可惜;更令人惋惜的是,我国的正统音乐教育始终是使用五线谱简谱的,工尺谱甚至是许多人闻所未闻的。而专门的工尺谱识谱课、实践课也并未普及开来,至少在笔者所就读的师范大学里,同学们对工尺谱几乎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有人也许会提出这样的质疑:工尺谱没有精准的节奏观念,对于学生来讲,就要完全依赖于老师的口传心授来练习曲目,准确性会大大降低。并且也不好识谱辨别,学习起来吃力缓慢,学习这样的曲谱真的有意义吗?笔者非常肯定的说,有。笔者在前文也提到了,并不是要完全摒弃简谱,而是要在掌握简谱外再掌握工尺谱。首先对于节奏的模糊,笔者认为这有点偏“欧洲中心论”,中国特有的音乐文化审美从来如此,模糊朦胧、意象为美,何来对错之说?其次关于完全依赖老师的口传心授,就笔者而言,笔者偏爱这样的做法,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能使学生有更加活跃的思维能力,不在完全依赖于谱面所给的简单音符信息,而是通过老师承袭思想,再由自身拓展风格。不千篇一律,而是百花齐放。最后对于识谱用谱的吃力,笔者的个人观点是,工尺谱能流传千年,与它自身的实用性和与乐器间的适用性是分不开的,相比工尺谱在我们这一代出现了传承断层,数千年的文化瑰宝烟消云散,是否是“吃力”的学习工尺谱较为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