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读书人群中,看到酸枣小孩的文章《重阳节与摊煎饼》,是发在公众号“婺江文学”上的。煎饼和重阳节会有什么联系,好奇,就看了这篇文章。这也许就是网络文章与纸质文章的不同之处。网络上发表的作品,首先一点,最主要的是,标题要吸引人。我一直在利用朋友圈、简书等新媒体发东西,说老实话,很少,或者不想太这么做。并且,对这种网络文章有点不在乎。
胳膊很难拧得过大腿的,我改变不了什么,网络却在改变着这个世界。当然,也包括传统阅读、传统写作。就像我,以前只在新华书店、旧书店买书,现在,也学会了在当当、京东、孔夫子旧书网上买书了,并且,确实是尝到了甜头。我也早已不再习惯用纸笔写东西了(特殊情况除外),开始是新浪博客,后来是朋友圈、微信。美篇也下载了,只是尚未用过。
“婺江文学”是浙江金华的一个公众号。听说过婺江,在哪里,不太清楚。我对金华这个地方的了解,非常可怜,仅仅知道金华火腿。唯一能联系起来的人,好像只有一个,是忠明兄,听他说过,他在金华当过兵,当地的情况,他也没有细说过。也从来没有跟我说有一条钱塘江水系的支流婺江。
我不熟悉金华这个地方,但我的朋友中却有几个叫金华的人。
先说顾金华吧。认识他,有三十多年了,那时,我在大队小学代课,教幼儿班、一年级,十几个学生。高中毕业一年左右。屠荣华也在代课。他爱书法,我喜欢旧体诗,于是就认识了。不久,也认识了他的朋友顾金华。三个人成了好朋友。顾金华也喜欢文学。记得他后来写过一些新诗,但没有坚持下去。新诗的内容,现在一点印象都没有了。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各自成了家,现在,孩子也都长大了。前两年,屠荣华驾车,节假日,三人一起去黎里、同里,又去过一次震泽。我写了一篇《震泽之恋》,分两期发在《水韵吴江》上。不知他们两人是否看到。
曾问过顾金华,他说,早已不写新诗了。
还有一位钱金华,是朋友兼同事,因为是一个镇的,所以,早就认识。但后来才知道,他也喜欢写作。我编公司内刊后,对我很支持,经常积极写稿。他写的文章,文笔很干净,语言简练、通达,佷见功底。单位的征文赛,他也都踊跃参加,且几乎每次都能得奖。今年上半年,搞了一次苏州环护城河步行,从南门汽车站开始,至阊门,一路上大家边走边聊,看看沿河的风景,赏心悦目。钱金华走得最慢,基本上一直落在最后。他很少聊天,而是用手机拍照,或看一些景点的文字。他很用心,所以文章内容也都很充实。
他在厂里担任电工,可谓心灵手巧,但平时话不多,跟我相似,比较内向。
最后一位,姓金,名华,在本地公安部门工作,负责文化宣传,本职工作做得很出色,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工作之外,另一个身份,是区作协副主席,之前是秘书长,作协日常工作都是她操办的,大家都很佩服她,有奉献精神,同样做得很出色。现在升级,大家称之为金副主席。大多数人称其金阿姨或金姐。金华很勤奋,每年发表很多作品。她喜欢美食,这方面的文章数量也较多。作协内公认的美食家,一般所说的资深吃货。她不仅会吃,还自己会做。比如,最近写的一篇《番茄牛肉汤》,图文并茂,介绍了食材、配料,以及这道菜的制作过程,她认为,番茄牛肉汤所用的牛肉,需牛腱,牛腩亦可,味稍次之。番茄需去皮。她说,不要问我不去皮不炒烂直接放汤里可不可以。讲真,做菜这档子事情,充分演绎了细节决定成败。最后金华说,这道汤是罗宋汤的轻级版,味道更为清爽。
我只是摘抄了一部分,可以充分说明这位美食家的资深程度。
不久之前,她还写过一篇《杂鱼很杂》。周末休息,她常做这道菜,已成家庭菜谱上的保留节目。她开菜单,先生是买办。菜单上有:田螺塞肉、昂刺鱼、罗沼虾、青椒和毛豆。结果,先生自作主张,又多买了鲫鱼、螃蟹和塘醴鱼。这盆杂鱼成本花了一百元。
做好一大盆红烧杂鱼,金华和先生两人开了一瓶干白,夫妻对饮,想想也是多么的快乐,令人羡慕,甚至嫉妒。
红烧杂鱼的做法,她介绍得很详细,不再抄录了,感兴趣者,可以去她的朋友圈或简书欣赏,她的网名是苏州的蔷薇花开。微信的昵称是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