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去玩,遇到和喆喆年龄相仿的孩子时,好多父母都跟我提起过,宝宝越来越难带,越来越不听话的话题。有些父母甚至对宝宝的行为觉得莫名其妙或者难以忍受。
比如你跟他说过n次了,不许乱翻你的包包,这样不礼貌;不许长时间的看电视这样对眼睛不好;不许一边吃饭一边玩,这不利于消化……
这些道理他都懂,温顺的时候甚至你没说过的道理他自己也能补两句。
可是当你忍无可忍急得团团转,面红耳赤的训斥时,他早把道理扔到一边开始顽强地跟你对抗,你越不让干什么,他就偏要干什么。你越是大喊大叫,他越是情绪暴躁!非向你展示一番他那一副”不做到底不罢休“的执拗感不可。
遇见这样的情况,尤其是正在忙碌心情不算清净的时候,不抓狂才怪呢?满脑子都再说,必须教训他,这样惯着还了得吗?一场“恶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然后“血拼一场”却发现也许战果并不理想,打着骂着他还是要跟你对着干。
劝人的来安慰,他只是一个小孩子才两岁多,你还跟他真着急啊?可是他爆发起来的小宇宙杀伤力真的让人“难以招架”。
是的,这些我都经历过!
这就是那个听闻已久的“可怕的两岁”,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到来了。
他开始辨别出了你我,把自己从人群中分离出来,开始不再依附他人,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自我主张,在不断的排他中完善自我。而这过程中免不了的跟你反复说不、叫板对抗。心理学家把这个称作“两岁的违拗症”。
从心理层面讲,这其实是发展的需要,孩子正在自我完善走向独立。这样看来我们应该配合孩子的成长,这并不意味着放任,我们要“耍耍心机”合理的介入。尽量避免与孩子情绪共生,导致大人暴跳孩子哭闹的场面。
跟大家念叨下我与喆喆相处的鸡毛蒜皮中走过的弯路,说说那些芝麻小事是怎么被瞬间触发,让我怒气冲冠忍不住狮吼起来的过程。希望给正处于烦躁中的父母一些启示,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升级!
1
孩子明明心里都明白,知道自己不对或者这样做不好,可为什么最终选择与你对战?
最初喆喆每次打人我都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不对,态度坚决的制止并学习主动道歉的过程,即使自己以身作则进行“身教”熏陶,最后发现喆喆依然倔强到底,就是不肯主动道歉。
还一个劲儿的大哭反抗,对着我发脾气,然后直接跑开,暂时不愿与我亲近。即使我把他拉回来,他只是继续大哭,从他的哭声里我能感受到足足的对抗和委屈。
但当他转移了注意力,彻底平静下来,我们都从情绪里走出来,我温和的和他闲聊,再次回忆到打人场景的时候,他会一本正经的跟我说:“打人,是不对的,别人会疼,(打人)不友好、没礼貌。“
这时再让他说”对不起“会变得容易很多,他甚至可以直接告诉我:”做错了事,应该道歉。“
我开始反思,孩子其实什么都懂,因为各种原因做错了事,他内心其实也挣扎过,内疚过,但是我的一顿暴脾气,就把孩子这种羞愧的心境成功的转移了。
两岁多的他开启了”说不,对抗,不归属他人“的模式。他本能的用这种”强硬“的方式否定着你的消极态度。他接受不了更不愿意看到那么不友好的妈妈。
这样分析之后,我做了改变,当他再一次打姥姥的时候,我开始这样对他说:”喆喆我是你妈妈,所以我特别爱你,那姥姥是我的妈妈,她也特别爱我,对不对?
““对”喆喆微笑着回答,我接着说:"可是你打了姥姥,她很疼,我的妈妈不开心了,所以我也特别难过。“这时喆喆是眨着眼睛思考的,他没有了笑意。
我赶紧趁机提议:‘我们要不去给姥姥道歉吧,这样她就不那么伤心了,妈妈也能安心的跟你玩了。”
“去给姥姥道歉”喆喆很爽快的就答应了,然后主动去说了对不起!
这就是”耍心机“的力量,从此”对不起“三个字不再那么难以启齿。
孩子不但有羞愧之情,更有同情之心。他们其实是最最愿意让处处美好,映入眼睛的。我们该做的是帮助孩子理清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用自己的暴躁转移孩子原本善良的能力。对待孩子我们有时真该换一种被认可的表达方式。
2
面对正面冲突反复说教无效,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解决
我曾经反反复复告诉过喆喆离饮水机远一点,不要触碰,更不要开门。以防烫到或者扒倒,可是不管怎么说,当你看不见的时候,他就会趁机去“研究”。虽然热水钮锁住了,但也保不准哪天自己就学会开锁了呢!
因为这个烫伤确实很危险,一时也没有想到什么可以把饮水机藏起来的方法,常常因此亲子关系,陷入僵局,还是没解决掉根本问题。
我们必须时刻的严防死守也未必能永远保证万无一失。我想他应该是对这个天天都在用的东西十分好奇,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解决方式来满足一下!
于是在每次水桶里的水喝完以后,要换新水的空档,我都把水桶拔下来,供他任意研究,甚至把没有捅的饮水机放入少量凉水,让他自己接水玩,并且跟他说定,只有饮水机上没有水桶,妈妈也在场看护的时候,可以让他随意玩,他很配合的答应着。
他把上边下边的门都打开,把消毒杀菌的按钮,拧来拧去,彻底的摸了个遍,起初每次水要喝完的时候他都很盼望。
但亲密接触了几次之后,他就觉得没什么新鲜意思了,从此也不再偷开了。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饮水机问题就这样温柔平和的解决了。
其实平时我们说的那些安全知识孩子都明白,知道饮水机有电,知道开水出来会烫手,知道偷偷地摸做法不对,但他依然逃离不了爱探索的天性,所以我们看到了面对错误”明知故犯“的孩子。他们只是耍着倔脾气来捍卫自己的求知欲。
3
想想看,我们自己就真的做的都好吗?孩子发脾气时咱真的每次够理智吗?还不是常常从怕疏忽了教育开始到最后演变成对孩子的否定,火上浇油、伤口上撒盐?
前几天喆爸爸跟喆喆玩抛球接球的游戏,他一开始觉得特别好玩,乐的前仰后合,可是玩了一阵儿以后,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爸爸每次都可以接住,自己却总是往床上掉。
于是剧情开始演变,期间喆爸爸试图终止游戏,喆喆就是不肯,他越来越不耐烦,逐渐开始暴躁,最后直接委屈的大哭不止。
无奈之下喆爸爸对他说;:你如果这样,下次干脆咱别玩了,玩球是为了娱乐的,你这可倒好,自己接不住怪谁!喆喆听了这话哭的更厉害了:'喊着还玩,还玩,没玩够!“于是一场父子对抗战就此拉开。
孩子是追求完美,有上进心的,由于协调能力与大脑思维不合拍,反复的挫败感,让孩子的内心难以招架,他真的很想接住那个球可就是做不到,心理很纠结!但爸爸的说话态度满是指责和否定,这无异于伤口上撒盐,最终孩子爆发了。
当然我不是在否定挫折教育,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挫折教育不可少。但也要科学合理。
如果喆爸爸在游戏中”失误“几次,让孩子看到其实爸爸也不是每次都能接住,也许孩子就不会那么失落了。在孩子心里要承受不住的时候,多几句安慰,搂搂抱抱,孩子很可能也不会这么任性了。
总之我觉得和孩子相处,我们需要适当收一收权威,关注下细节走进他的内心,不要总是一味的给孩子贴上”耍脾气“”死任性“”无理取闹“的标签,来激化亲子间的不良情绪。
同心妈妈题外话:
喆喆第一次开口叫妈妈,我并没有亲耳听到,是喆爸爸转述给我的,当时我正在吃饭,因为没有听到所以并不相信!但当喆爸爸正式而坚定的表达喆喆喊妈妈的过程时,我分明在米饭中尝到了眼泪的味道!
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母爱的卑微!一声妈妈包含了多少孩子对我们的接纳、肯定和信任。那一刻从知道怀孕起经历的所有委屈不安、焦虑折磨,内心暗起的涟漪都瞬间被抚平了。
一声妈妈,一个看似简单的称呼就足以将我们的心彻底融化,才体会一个母亲竟然有如此卑微到极致的爱。其实我敢肯定类似的感受应该不止是母亲的专利。这一点从喆爸爸极力表达的态度中不经意的也流露了出来。
可是慢慢却发现就是一份这样浓重的爱,时常却在用吼叫、挖苦、愤怒、否定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并且还在因为孩子接受不了我们的言语刺激而愤愤不平。
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是自我反思也是给大家的建议。希望能给苦心教育的父母们提供帮助。